T/ZYNY 004-2025 外用类植物保健用品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4.1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 T/ZYNY 004-2025《外用类植物保健用品技术规范》 的主要内容总结: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以植物原料为主要成分,通过皮肤接触或穴位刺激起保健作用(如舒缓疲劳、改善循环)的外用产品,包括:
- 剂型:精油、乳膏、凝胶、贴剂、涂膜剂、液体等。
- 限制:不具备疾病诊断和治疗功能,仅用于辅助保健。
二、核心要求
1. 原料要求
- 植物原料:
- 品种鉴定:需通过形态学、显微镜或DNA条形码技术准确鉴定植物品种。
- 质量标准:
- 活性成分(黄酮、萜烯等)含量需稳定,波动范围合理。
- 农药残留总和 ≤1 mg/kg,重金属(铅/汞/镉/砷)≤2 mg/kg。
- 采收与储存:按最佳时节采收,储存温湿度控制(常温湿度30%-80%,冷藏-10℃~1℃)。
- 辅料:
- 基质(油脂、乳化剂等)需符合食品/化妆品级标准。
- 添加剂(防腐剂、香料等)使用需符合安全限量(如防腐剂不得致敏)。
2. 产品技术要求
- 外观与感官:
- 乳膏需细腻无分层,凝胶需透明有弹性,贴剂需膏体均匀无气泡。
- 气味自然无异味(如薄荷类产品气味强度适中)。
- 鉴别试验:
- 采用 TLC/HPLC/GC 等技术鉴别关键植物成分(如薰衣草精油需检出芳樟醇)。
- 活性成分含量:
- 关键成分(如茶树精油的松油烯-4-醇)含量偏差 ≤±5%。
- 微生物限度:
- 细菌总数 ≤200 CFU/g,霉菌/酵母菌 ≤100 CFU/g。
-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得检出。
- 物理化学性能:
- 稳定性:通过耐热(36℃×2周)、耐寒(-10℃×2周)及加速试验(37℃×3个月)验证。
- pH值:3.0-6.5(面部/敏感部位建议4.5-6.5)。
- 黏度:需符合剂型设计要求(如乳膏需易涂抹)。
- 安全性评价:
- 皮肤刺激性试验(动物/人体斑贴试验)要求无显著红斑、水肿。
- 致敏性试验(豚鼠/小鼠试验)要求无致敏风险。
三、生产与检验规则
1. 生产卫生要求
- 生产过程需符合化妆品生产规范,确保环境清洁、无交叉污染。
2. 检验规则
- 批次划分:同一原料、配方、工艺、班次的产品为一批次。
- 抽样方案:按批量大小随机抽样(如100件抽1件,每件抽100支)。
- 检验分类:
- 出厂检验:每批必检外观、活性成分、微生物、pH值。
- 型式检验:年检或遇原料/工艺变更时,需全项目检测。
- 判定规则:
- 任一项目不合格即判不合格,允许复检;复检仍不合格则整批禁售。
四、包装与标识
- 包装材料:内包装需阻氧防潮(如食品级塑料瓶),外包装需牢固(如瓦楞纸箱)。
- 标签与说明书:
- 强制标注:产品名称、植物原料种类、活性成分含量、生产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
- 禁用宣称:不得标注“治疗”“治愈”等医疗术语。
- 安全提示:注明“外用保健”“避免接触伤口”等警示语。
五、其他关键信息
- 归口单位:高密市中医农业协会。
- 实施日期:2025年2月20日。
- 专利声明: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废止条件:若国标/行标发布,本标准自动作废。
核心特点总结
- 严格源头控制:植物原料需溯源鉴定,农残/重金属限量严于普通化妆品。
- 功效与安全并重:活性成分含量精确控制+全套生物学安全试验(刺激/致敏)。
- 全链条质量管控:从原料采收、生产卫生到出厂检验均有明确流程。
- 合规宣称限制:明确禁止治疗性宣称,强调“辅助保健”定位。
此标准首次为外用植物保健用品提供了系统化的技术框架,填补了行业空白,尤其适用于新兴植物基健康产品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