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团体标准

T/ZAEPI 041-2025 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导则

  • 文件大小:2.46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团体标准《T/ZAEPI 041-2025 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导则》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指导建制镇、乡、独立街道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缓解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科学利用生物资源。

​适用对象:​​ 建制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

​基本原则:​

  1. ​主流化路径:​​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流,覆盖政府、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
  2. ​原真性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原真生态系统,限制人类活动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3. ​可持续利用:​​ 践行“两山”理念,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和禀赋,传承生态文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

​建设要求:​

  1. ​生态保护:​

    • ​调查监测评估:​
      • 按规范完成区域生态系统、物种、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形成物种名录与分布图。
      • 对珍稀濒危和特色物种可专项调查。
      • 对重要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区等,采用红外相机、地面调查、无人机、遥感(参考HJ 1340)等方法进行常态化监测。
      • 基于调查监测数据,评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特有性、受威胁程度、保护空缺等。
      • 可对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系统、重要物种资源开展专项评估。
    • ​空间保护修复:​
      • 构建以重要物种栖息地为核心,湿地林地等为节点,河流绿道等为廊道的保护空间格局(廊道设计参考GB/T 43646)。
      • 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育,严控不符功能定位的开发生产活动。
      • 对退化受损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海),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为辅进行科学修复。
      • 生态修复/绿化优先使用乡土物种,注重配置食源、蜜源植物,提高其比例,进行乔灌草藤复层立体种植。
      • 因地制宜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优先采用环境友好措施(人工清除、诱集、生物防控等)。
    • ​物种保护:​
      • 实施物种保育、栖息地恢复、生境改造等措施,加强本地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保护。
      • 探索在自然保护地外的重要区域,采用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进行民间就地保护。
      • 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迁徙通道等巡查巡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狩猎、交易、食用、破坏生境等行为。
  2. ​产业发展:​

    • ​友好型农业:​
      • 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技术模式:
        • ​种植业:​​ 参考NY/T 4153,营造农田生境、构建种植格局、采用友好耕作与病虫害防控。
        • ​林业:​​ 多样化种植、营造混交林,保留生境树(鸟巢木、洞穴木、食源树),增加空间异质性。
        • ​畜禽养殖:​​ 选用低排放品种,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
        • ​渔业:​​ 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治理尾水。
        • ​海洋捕捞:​​ 采用友好方式,保护“三场一通道”,执行休渔制,控制捕捞强度。
      • 普查、收集、鉴定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农作物、畜禽、林草、药材等),建设种质资源圃/基地进行保存。
      • 鼓励与科研院校合作,联合攻关培育新品种(农作物、药材、林木、畜禽)。
      • 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标产品认定,打造品牌,提升创新能力、加工能力和产业链。
    • ​友好型工业:​
      • 企业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全链条(原材料替代、友好工艺、修复补偿),降低消耗和影响,提升绿色供给。
      • 工业园区应提升循环利用、增加清洁/可再生能源比例、扩大生态空间,降低消耗排放。
      • 产业链完整乡镇,应采用循环生产/组合方式,将保护理念融入产业链各环节。
    • ​友好型服务业:​
      • 立足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和文化优势,培育森林康养、生物多样性体验、自然教育等产业,开发特色旅游文创,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就业增收。
      • 生态旅游开发坚持科学适度,合理布局,降低开发强度和人造设施,试行“轮休制”管理,控制活动在生态承载力内。
      • 多渠道传播友好消费和旅行方式,减轻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干扰。
  3. ​生活方式:​

    • ​基础设施:​
      • 保留城镇拟自然区域,营造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绿色空间和基础设施,提升韧性。
      • 以社区、景区、公园、学校等为单元打造“友好细胞”,按需设置本杰士堆、人工鸟巢、昆虫屋等设施。
      • 推广友好建筑:使用可再生/可回收/可持续材料,减少大面积玻璃和景观灯光,实施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外墙绿化)营造小型栖息场所。
    • ​村居风貌:​
      • 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护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维持村庄周边乡土植被原真性,保留村与自然融合的空间特色。
      • 保存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实行挂牌保护。
      • 开展护村林、护路林、护岸林建设,构建乡村生态廊道体系。
    • ​公众参与:​
      • 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建设自然教育场所,在公园绿地设置标识牌、宣传栏普及知识。
      • 利用重要节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提升公众认知。
      • 鼓励制定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倡导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绿色出行等友好行为。
      • 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志愿服务组织或设立公益巡护岗位,深化参与度。

​管理运行:​

  1. ​规划编制:​
    • 必须编制专门的《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规划》,包含建设基础、目标、任务、组织保障、项目清单、进度安排等。
    • 规划应衔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2. ​组织保障:​
    •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专职机构与人员配备。
    • 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 宜制定工作计划和台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定期调度进度。
  3. ​长效运行:​
    •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基础设施运行维护。
    • 定期开展建设自评价,总结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修正。

​关键支撑:​

  • 引用相关国家标准(如GB/T 43646 廊道设计)、行业标准(如HJ 1340 遥感调查、NY/T 4153 农田保护)作为技术支撑。
  • 明确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友好”、“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等核心术语定义。
  • 强调全过程管理,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维护。

这份导则为乡镇层面如何系统性、全方位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规划、建设、产业、生活和治理提供了详细、可操作的指导框架。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