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ASDI 0003-2025 用频设备间电磁干扰预测评估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8.54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T/ZASDI 0003-2025 用频设备间电磁干扰预测技术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标准概述
- 	
标准性质
- 团体标准,由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
 - 发布日期:2025年4月11日,实施日期:2025年5月1日。
 - 归口单位: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目的与适用范围
- 规定用频设备间电磁干扰(EMI)预测的方法、流程和技术要求。
 - 适用对象:需进行电磁兼容性(EMC)分析的用频设备(如雷达、通信设备等)。
 
 - 	
核心内容框架
- 基础定义(术语、缩略语)
 - 预测流程(仿真对象→参数输入→干扰余量计算→干扰预测)
 - 技术模型(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传播、时序模型)
 - 附录(参数列表、建模方法、仿真示例)
 
 
二、关键术语与定义
- 	
核心术语(依据GJB 72A-2002及本标准补充):
- 发射机模型:描述发射功率、谐波特性等参数。
 - 接收机模型:描述敏感度阈值、频率选择性等参数。
 - 干扰余量(IM):衡量干扰可能性的关键指标(单位:dB),分为四类:		
- 基波干扰余量(FIM):发射基波 vs 接收基波。
 - 发射机干扰余量(TIM):发射基波 vs 接收乱真响应。
 - 接收机干扰余量(RIM):发射乱真输出 vs 接收基波。
 - 杂波干扰余量(SIM):发射乱真输出 vs 接收乱真响应。
 
 - 干扰判断规则:		
- IM < -6 dB:基本不干扰。
 - -6 dB ≤ IM ≤ 0 dB:临界干扰。
 - IM > 0 dB:可能干扰。
 
 
 - 	
缩略语:
- EMC(电磁兼容)、EMI(电磁干扰)、FIM/TIM/RIM/SIM(四类干扰余量)。
 
 
三、电磁干扰预测流程
1. 确定仿真对象(7.1)
- 明确电磁兼容三要素:	
- 发射源(发射机+发射天线)
 - 耦合路径(传播模型)
 - 敏感源(接收机+接收天线)
 
 
2. 参数输入(7.2)
- 发射机参数(附录A.1):	
- 基本属性(名称、位置)
 - 设计参数(功率、频率范围、带宽、调制类型等)。
 
 - 接收机参数(附录A.2):	
- 基本属性、设计参数(灵敏度、动态范围、噪声系数等)。
 
 - 天线参数(附录A.3):	
- 辐射特性(增益、波束宽度、极化方式)、位置姿态。
 
 
3. 干扰余量计算(7.3)
- 核心公式:
IM = P_T + G_T - L_{TR} + G_R - P_R + CFP_T:发射功率(dBm)G_T:发射天线增益(dB)L_{TR}:传播损耗(自由空间衰减,dB)G_R:接收天线增益(dB)P_R:接收机敏感度阈值(dBm)CF:频率/时序修正系数(dB)
 
4. 干扰预测步骤(7.4)
- 	
(1)快速分析(频率预筛选):
- 假设频率范围:发射/接收乱真频率为基频的0.1~10倍。
 - 通过频率关系判断干扰类型(表1):		
条件 干扰类型 /|f_T - f_R/| < 0.2 f_R基波干扰 0.1 f_R < f_T < 10 f_R发射机干扰 0.1 f_T < f_R < 10 f_T接收机干扰 0.1 f_T < 10 f_R或0.1 f_R < 10 f_T杂波干扰  
 - 	
(2)幅度分析(初步IM计算):
- 计算FIM/TIM/RIM/SIM(忽略CF)。
 - 根据IM值决定是否进入下一步:		
- FIM < -6 dB → 跳过其他计算。
 - TIM/RIM > -6 dB → 需计算SIM。
 
 
 - 	
(3)频率分析(修正系数CF):
- 调谐情况(
/Delta f /leq (B_T + B_R)/2):CF = K /log(B_R / B_T),K取值取决于信号类型(噪声信号K=10,脉冲信号K=20)。
 - 失谐情况(
/Delta f > (B_T + B_R)/2):- 考虑发射机调制边带(附录B.1.2)或接收机失谐响应(附录B.2.2)。
 
 - 更新IM:
IM_{/text{新}} = IM_{/text{旧}} + CF. 
 - 调谐情况(
 - 	
(4)时序分析(最终验证):
- 当IM > -6 dB时,检查设备工作时序是否重叠(附录B.5)。
 - 用二进制序列表示工作时隙,按位与运算判断是否交叠(图B.8)。
 
 - 	
(5)结果输出:
- 是否干扰 + 干扰余量值(dB)。
 
 
四、附录核心内容
附录A(规范性):设备参数列表
- 表A.1:发射机参数(必填项包括频率范围、带外抑制、调制类型)。
 - 表A.2:接收机参数(必填项包括灵敏度、动态范围、噪声系数)。
 - 表A.3:天线参数(必填项包括增益、波束宽度、极化方式、位置)。
 
附录B(规范性):电磁模型建模方法
- 	
B.1 发射机模型:
- 幅度模型(B.1.1):谐波功率公式 
P_T(f) = P_T(f_T) + A /lg(f/f_T) + B,常数A/B按频率分组取值(表B.1)。 - 频率模型(B.1.2):调制包络分段函数(图B.2-B.5)。
 
 - 幅度模型(B.1.1):谐波功率公式 
 - 	
B.2 接收机模型:
- 幅度模型(B.2.1):乱真响应公式 
P_R(f) = P_R(f_R) + I /lg(f/f_R) + J,常数I/J按频率分组取值(表B.2)。 - 频率模型(B.2.2):中频选择性公式 
S(/Delta f) = 100 /lg(/Delta f / /Delta f_1). 
 - 幅度模型(B.2.1):乱真响应公式 
 - 	
B.3 天线模型:
- 有用区判定(公式B.10-B.17)。
 - 增益计算:设计频率/极化按参数表,非设计状态按通用模型(表B.3-B.4)。
 
 - 	
B.4 传播模型:自由空间衰减公式
L(f,d) = 32.44 + 20/lg f + 20/lg d。 - 	
B.5 时序模型:二进制序列表示工作时隙,按位与判断交叠(图B.8)。
 
附录C(资料性):仿真分析示例
- 场景:发射机(5.382 GHz)与接收机(1.58 GHz)干扰预测。
 - 步骤:	
- 快速分析:判定存在发射机/接收机/杂波干扰。
 - 幅度分析:计算TIM=8.96 dB,RIM=29.96 dB → IM=29.96 dB。
 - 频率分析:失谐修正CF=-74.89 dB → IM更新为-44.93 dB。
 - 结论:IM<-6 dB,不干扰。
 
 
五、技术特点总结
- 系统性流程:覆盖从参数输入到结果输出的完整链条。
 - 分层分析法:通过频率→幅度→时序逐步筛选,减少计算量。
 - 模型标准化:提供统计模型(表B.1-B.2)和通用参数(表B.3-B.4),解决数据缺失问题。
 - 工程实用性:附录C示例演示实际应用,附录A参数表指导数据采集。
 
注:本标准适用于军工、航天、船舶等领域的复杂电子系统EMC设计,强调预测精度与可操作性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