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团体标准

T/SZSMDA 011-2025 术中穴位干预辅助麻醉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5.94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T/SZSMDA011-2025 术中穴位干预辅助麻醉技术规范》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文件核心目的:​​ 为在手术室内实施穴位刺激(包括针刺、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等)以辅助麻醉提供标准化操作规范,旨在减少麻醉药用量、稳定生命体征、预防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器官损伤等),并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主要组成部分:​

  1. ​范围 (Scope):​

    • 明确规范适用于手术室内(预麻间、手术间、复苏室)实施的术中穴位干预辅助麻醉操作。
    • 旨在指导操作人员规范执行该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Normative References):​

    • 引用了多项国家标准作为操作基础:
      • GB/T 1.1-2020:文件起草规则。
      • GB/T 21709.8-2008:皮内针操作规范。
      • GB/T 21709.11-2009:电针操作规范。
      • GB/T 21709.20-2009:毫针基本刺法。
      • YY 0780-2018:电针仪安全专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

    • 明确定义了关键概念,包括:经络 (Meridian)、腧穴/穴位 (Acupoint)、针刺 (Needling)、单手进针法 (Single-hand needling)、指切进针法 (Nail assisted needling)、行针 (Manipulating of needle)、电针 (Electroacupuncture)、经皮穴位电刺激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4. ​一般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 ​场地及设备 (Site and Equipment):​
      • ​场地:​​ 手术室内的预麻间、手术间、复苏室。需在转运床或手术床预留放置电针仪的空间。
      • ​主要设备与材料:​
        • ​毫针:​​ 最常用(25-40mm长,0.3-0.4mm直径)。优点:刺激效果佳(可达深层)。缺点:术中易脱落,需准确定位。适用于头面部等。
        • ​皮内针:​​ (5-8mm长,0.2-0.3mm直径,柄<10mm)。优点:可固定不易脱落,适合持续刺激。缺点:刺激效果较弱。适用于躯干、四肢浅层穴位。
        • ​电疗仪电极片:​​ (推荐50x50mm)。优点:不易脱落,患者接受度高,适合持续刺激。适用于不耐受针刺患者或浅表刺激。
        • ​电针仪:​​ 必须符合YY 0780-2018安全标准。推荐规格:非对称双向脉冲波,功率<0.3VA,频率1-100Hz可调,电流有效值≤10mA,脉冲宽度0.2ms±20%。
    • ​适应症和禁忌症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 ​适应症:​​ 极其广泛,几乎适用于所有手术部位(头面、胸腹、四肢、妇产、小儿外科等)和麻醉方式。尤其推荐用于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危重休克、年老体弱、婴幼儿患者。
      • ​禁忌症:​​ 穴位处皮肤破损/炎症禁止针刺;植入心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者禁止使用电针仪。
      • ​相对禁忌症:​​ 极度虚弱者、妊娠妇女、传染病患者等谨慎使用针刺。
    • ​知情同意 (Informed Consent):​
      • 患者拥有知情权,操作前需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
      • 建议术前知情同意书包含相关内容。
      • 推荐在患者清醒时开始操作。
  5.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 ​操作人员资质:​​ 需符合医师执业范围规定或获得相关医疗机构的行政审批授权。
    • ​穴位选择:​
      • 优先选择四肢或头面部穴位(便于操作)。
      • 根据具体手术目标(镇痛、稳定循环、防PONV、防POCD、促胃肠恢复、防尿潴留、麻醉催醒)推荐常用穴位组合(详见附录A/B)。
    • ​辅助麻醉策略制定:​
      • 头面部推荐毫针(皮肤完好时)。
      • 躯干四肢推荐皮内针。
      • 电极片推荐用于躯干四肢、不耐受针刺者、孕妇、传染病患者。
      • 带起搏器等者禁止使用电针仪。
    • ​设备操作:​
      • ​通用消毒:​​ 操作者手消毒;穴位皮肤用75%酒精或0.5%碘伏由中心向外绕圈消毒。
      • ​毫针操作 (按GB/T 21709.20):​​ 常用单手进针法或指切进针法刺入,调整方向角度深度,可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可连接电针仪。
      • ​皮内针操作 (按GB/T 21709.8):​​ 夹持针柄刺入。可连接电针仪并用胶布(30x30mm)固定针柄和电极夹。
      • ​电极片操作:​​ 麻醉诱导前贴敷于穴位并连接电针仪。
      • ​电针仪操作 (按GB/T 21709.11):​
        • 连接前输出调零。
        • 两极接不同穴位(不分正负)。
        • 避免两极跨人体中轴线连接。
        • 缓慢调节输出强度至患者可承受范围(清醒时操作)。
        • 无法沟通/已麻醉者宜只用针而不通电。
      • ​输出波形选择:​
        • ​疏密波:​​ 疏密交替(各约1.5秒),不易耐受,兴奋为主。增强代谢、促循环、消水肿。
        • ​断续波:​​ 断(无输出1.5秒)续(密波1.5秒)交替。不易耐受,强动力作用,兴奋肌肉。
        • ​连续波:​
          • 密波/高频 (50-100Hz): 抑制感觉/运动神经,止痛镇静解痉。
          • 疏波/低频 (2-5Hz): 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神经,治痿证、慢性损伤痛。
    • ​麻醉催醒:​​ 判断全麻苏醒延迟(>1小时)后实施,推荐使用毫针并持续行针手法刺激(如提插捻转)。
  6. ​操作完成 (Completion of Operation):​

    • 电针刺激总时长宜 > 30分钟。
    • 电针结束可保留针直至手术结束。
    • 通常在手术结束同时拔针(防意外)。
    • 催醒操作持续至意识恢复或拔管指征出现后拔针。
    • 经皮电刺激可全程使用,离室前结束。
    • 电针仪操作完成参数归零。
    • 整体操作流程详见附录C流程图。
  7. ​异常情况及处理 (Abnormal Situations and Handling):​

    • ​晕针:​​ 避免高危者针刺;发生即停针、拔针、平卧、保暖、输液。
    • ​滞针/弯针:​​ 滞针:延长时间/刮弹针柄后缓拔。弯针:顺弯向缓拔。
    • ​断针:​​ 勿动体位,镊夹断端拔出;凹陷者挤压周围暴露后再拔,必要时求助外科。
    • ​出血/血肿:​​ 拔针时按压;小血肿自消;大血肿即刻冷敷,术后热敷按揉。
    • ​电针仪输出不稳:​​ 立即关机检测,必要时更换导线或仪器。
  8. ​记录 (Records):​

    • 在手术记录单中记录相关内容。
    • 建议单独建立患者档案,保存数据供随访和科研。

​附录 (Appendices):​

  • ​附录A (资料性):​​ 术中穴位干预辅助麻醉常用穴
    • 表格列出不同目标(镇痛、稳定循环、防POCD、防PONV、促胃肠、防尿潴留、催醒)对应的推荐穴位组合(含具体穴名)。
    • 表格列出常用穴位(百会、次髎、复溜、合谷、会阳、内关、曲池、三阴交、上巨虚、神庭、水沟/人中、太冲、印堂、涌泉、支沟、秩边、中髎、足三里)的详细定位描述和针刺深度/角度。
  • ​附录B (资料性):​​ 常用穴位图谱
    • 包含头面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常用穴位的图示(本总结中无法展示图像)。
  • ​附录C (资料性):​​ 术中穴位干预辅助麻醉操作流程图
    • 以图示化流程展示从患者评估到操作完成的逻辑步骤(本总结中无法展示图像)。

​核心价值:​
该规范是国内首个针对术中穴位干预辅助麻醉技术的独立标准文件,填补了该领域规范化操作的空白。它整合了中西医理论和技术,强调操作安全性和标准化,旨在克服手术室环境复杂、西医背景人员中医技术不足等推广障碍,促进该技术在临床的常规应用,以期达到减少麻醉药副作用、优化患者围术期管理的目的。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