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ZSWA 015-2025 学生欺凌防治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 文件大小:13.77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团体标准《T/SZSWA 015-2025 学生欺凌防治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规范深圳市范围内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防治学生欺凌方面的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有效保障学生权益,促进校园安全和谐。
一、 服务原则
- 通用服务原则 (参照附录A): 保护生命、差别平等、自由自主、最小伤害、生命质量、隐私保密、真诚相待。
- 特定服务原则:
-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考虑。
- 教育为先: 侧重教育引导欺凌者回归。
- 预防为主: 强调事前预防,加强法治、生命、尊严教育。
- 保护为目的: 保护受欺凌者身心健康,避免对欺凌者歧视性对待。
- 未成年人参与: 支持并给予未成年人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
- 家校社协同育人: 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二、 服务内容 (分层干预)
-
对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层面的干预:
- 欺凌者: 紧急制止、情绪支持、认知行为调整、鼓励求助、化解矛盾、培养社交技能、改善家庭环境、建立支持网络、开展欺凌防治教育(法治、尊严、生命)。
- 受欺凌者: 安全保护、情绪支持、心理创伤评估、鼓励求助、提升应对能力、增强社交技能、增强家庭支持、建立支持网络、开展欺凌防治教育(法治、尊严、生命、自我保护)。
- 旁观者: 情绪支持、心理辅导、鼓励主动报告、提升应对能力、开展欺凌防治教育(法治、尊严、生命、责任感)。
-
对家长和家庭层面的干预:
- 提供情绪疏导与心理辅导。
- 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解释相关法律法规)。
- 开展监护能力指导(教授正面管教)。
- 开展亲子关系辅导(增进沟通与理解)。
- 收集家长意见与建议(影响政策完善)。
-
对班级和学校层面的干预:
- 协助制度制定与落实(构建防治机制)。
- 开展教职人员培训(识别、处理、辅导、保护隐私)。
- 推动友善班级建设(“零容忍”价值观、互助机制)。
- 强化重点学生支持网络(如随班就读、心理异常等)。
- 开展调查与干预(定期调查、不定期走访、预防干预)。
- 促进师生关系(评估与活动)。
- 培养互助团体(志愿者小组、互助社群)。
- 开展欺凌防治教育(法治、生命安全、自我保护、全面性教育)。
-
对社区和社会层面的干预:
- 开展风险排查(社区培训、培养志愿者)。
- 开展联合干预(整合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医疗、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
- 开展公众教育(增强社区/公众认知和应对能力)。
- 进行宣传推广(传播理念、知识、服务)。
- 进行政策倡导(提供专业意见,推动政策制定实施)。
三、 服务方法
- 通用服务方法: 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直接方法);督导、行政、研究(间接方法)。
- 特定服务方法:
- 认知行为治疗: 改变非理性观念(欺凌者/受欺凌者)。
- 自信心训练: 提升表达自信与交往技巧(受欺凌者)。
- 社会情感训练: 提升自我意识、情感管理、人际关系等能力(所有对象,尤其欺凌者)。
- 同伴教育: 培育骨干传播知识技巧(所有对象)。
- 模拟法庭: 直观呈现法律后果(所有对象)。
- 教育剧场: 体验、讨论、改变结局(所有对象)。
- 叙事治疗: 外化问题,建构和谐关系(欺凌者)。
- 正念冥想: 缓解压力情绪困扰(欺凌者/受欺凌者)。
- 家庭治疗: 改善家庭互动与支持系统(欺凌者/受欺凌者家庭)。
四、 服务过程
- 通用服务过程: 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参照相关行业标准执行个案、小组、社区工作)。
- 学生欺凌个案管理过程 (核心流程):
- 接案: 了解来源/意愿/原因,识别类型,评估需求/动机,澄清期待,决定接案/转介,联系班主任/家长,收集资料签协议,初步建立跨专业团队关系。注意点: 评估紧急程度/强制报告需求,与非自愿对象建立关系,发现即介入(参考附录D)。
- 预估: 评估欺凌类型(参考附录B)、时长历史、影响(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应对方式、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内在资源、召开个案会议识别分析资源需求(参考附录E)。注意点: 优先处理人身安全威胁,跨专业合作,警惕隐性欺凌(社交、性),全面评估资源。
- 计划: 与服务对象/家长决定问题及优先级,召开个案会议共同制定计划(含需求、目标、介入模式/策略、资源运用、方式、进度、风险评估、评估方法、预算等),定期会议动态调整计划(参考附录E)。注意点: 目标SMART化,首要目标是“保障安全、制止伤害”,鼓励服务对象参与,计划具体可操作。
- 资源链接与整合: 辨识编目资源,协助服务对象调动/发展资源,召开个案会议推动资源整合落实(法律资源参考附录G,心理资源参考附录H)。注意点: 综合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制作更新资源清单,推动会议决议落实。
- 监督实行: 定期会谈了解进展/资源使用,召开个案会议监督任务/资源落实(参考附录E),定期回顾目标、反思改进,评估服务过程与成效(参与度、资源落实、合作效率、目标达成等)。注意点: 实时评估,推动服务对象参与评估。
- 结案: 回顾强化积极改变,增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再发风险与预防策略,提升资源运用/求助意识,评估结案时机,处理离别情绪,提供转介,召开总结会议写报告,定期回访(1月/3月/半年)。注意点: 多方访谈综合评估,强化保护性资源,回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五、 服务管理
- 质量管理: 参照《DB4403/T 210-2021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执行。
- 风险管理:
- 行为风险: 保护隐私(未经同意不泄露),尊重意愿/避免歧视虐待/不当接触,避免密闭空间独处(需2名工作人员,其中1名同性)。
- 安全风险: 掌握急救知识,入户家访需2人同行,遇险立即停止服务保全生命并报警/急救,发现服务对象暴力倾向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 协同管理: 联合教师、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法律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志愿者等;协同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医疗、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做好个案管理。
六、 服务保障
- 服务人员要求:
- 基本及督导要求参照《DB4403/T 210-2021》。
- 具体工作要求: 掌握相关法规政策,遵守伦理指南(T/SZSWA 004-2020),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持续接受继续教育,推动多学科合作。
- 聘用要求: 核查应聘者有无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即解聘。
- 服务场所与设施设备要求: 参照《DB4403/T 210-2021》。
- 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档案管理: 参照《DB4403/T 210-2021》。
七、 附录(提供实用工具与资源)
- 附录A: 社会工作通用服务原则(规范性)。
- 附录B: 欺凌的类型(资料性):肢体、言语、社交、网络、财物、性欺凌的定义与危害。
- 附录C: 学生欺凌萌芽行为识别清单(资料性):六类欺凌的萌芽行为示例及受欺凌后的生理、心理、物品、关系、行为变化。
- 附录D: 疑似学生欺凌事件介入关键步骤与要素(资料性):初步评估、及时报告、沟通相关人员、保护隐私权益、遵循法规、保密、公正客观、专业支持、加强预防教育。
- 附录E: 学生欺凌个案管理会议记录表(资料性):模板。
- 附录F: 学生欺凌事件家庭教育指导记录表(资料性):模板。
- 附录G: 法律资源(资料性):深圳市及各区法律援助机构地址电话、社区法律顾问查询方式。
- 附录H: 心理资源(资料性):深圳市及各区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热线/面询信息、社会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热线(含全国、省、市、区各级)、“深心社聆”社会心理服务热线。
八、 前言与引言
- 背景: 学生欺凌危害严重,国家高度重视(引用多项法规政策),深圳已有学校社工服务指南但反欺凌内容需细化,缺乏实证研究支撑实践。
- 目的: 总结深圳经验,细化反欺凌服务内容,引导学校社工专业参与,保障服务质量和学生权益,促进服务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 起草依据: 遵循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 提出与归口单位: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深圳市光明区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提出;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归口。
- 起草单位与主要起草人: 列明了参与单位及人员。
九、 范围与引用文件
- 范围: 规定服务原则、内容、过程、方法、管理、保障;适用于深圳市以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校社工服务。
-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必须参照的社区、个案、小组工作指南,深圳学校社工服务指南及伦理指南等文件。
十、 术语与定义
- 明确定义了学生欺凌、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跨专业团队等关键术语。
总结要点
该标准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全过程的学生欺凌防治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 分层干预: 覆盖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家长、班级/学校、社区/社会六个层面。
- 协同治理: 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与教育、公安、司法、医疗等多部门建立跨专业团队合作。
- 流程规范: 重点规范了个案管理流程(接案、预估、计划、资源整合、监督、结案),强调风险评估、资源链接与动态调整。
- 方法专业: 提供多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如认知行为、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和特定技巧(如模拟法庭、教育剧场)。
- 预防为主: 将预防作为核心原则,要求开展常态化教育、风险排查和早期识别(参考识别清单)。
- 保障有力: 对人员资质(含背景审查)、伦理要求、风险防控(行为与安全)、资源保障(场地、信息、档案)提出明确要求。
- 实操性强: 配套附录提供了丰富的实用工具(会议记录表、指导记录表)和本地资源列表(法律、心理热线),极大提升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 儿童权益中心: 贯穿“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强调保护、教育、参与,避免二次伤害和歧视。
这份标准为深圳市学校社会工作者参与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细致且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专业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