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HNX 050-2025 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 文件大小:2.4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ICS 65.020.20
CCS B05 T/QHNX
团 体 标 准
T/QHNX 050-2025
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2025—03—02 发布 2025—03—15 实施
青海省农学会 发 布
T/QHNX 050-2025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晓华、吴昆仑、姚有华、陈鲁鹏、李新、崔永梅、丁宝军、刘廷辉、徐冬丽、
金东安。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学会监督实施。
T/QHNX 050-2025
1
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术语和定义、品种、评价指标、评价公式和
生态适应性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也适用于科研教学单位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无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适应性
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吻合)的程度。是作物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种的系统特性,是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结果。
4 品种
已经审定、登记或备案的大面积应用的青稞品种,见附录A
5 评价指标
5.1 产量与农艺性状
产量(α1)、生育期(α2)、小穗数(α3)、千粒重(α4)、单株穗粒数(α5)、穗长(α6)。
5.2 品质性状
清蛋白(β1)、总黄酮(β2)、β-葡聚糖(β3)、总多酚(β4)、花青素(β5)、降落指数(β6)、
γ-氨基丁酸(β7)、粗蛋白(β8)、硬度(β9)。
5.3 气象指标
月平均最低气温(γ1)、月温差(γ2)、月日照时数(γ3)、月平均最高气温(γ4)。
T/QHNX 050-2025
2
6 评价公式
6.1 分类评价公式
采用CRITIC 权重法将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品质和气象数据分别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建立分类评价
公式:
Eα=0.2401α1+0.2197α2+0.1904α3+0.1341α4+0.1165α5+0.0992α6 (1)
Eβ=0.1310β1+0.1227β2+0.1207β3+0.1162β4+0.1134β5+0.1103β6+0.1036β7+0.1016β8+0.0806β9 (2)
Eγ=0.2958γ1+0.28.16γ2+0.2336γ3+0.1889γ4 (3)
6.2 综合评价公式
结合(1)、(2)、(3)公式和农艺、品质和气象三方面影响因子权重对青稞产量指标进行补充
分析,得到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公式:
E=0.3776 Eα+0.3389 Eβ+0.2835 Eγ (4)
7 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
7.1 评价得分
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分级和判别标准见表1。依据综合得分对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判定,
>90 分为适宜,75~90 分为较适宜,<75 分为不适宜。符合一票否决条件的,不再进行综合打分,直
接判定为<75 分,即不适宜。
表1 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评分表
指标 分级 判别标准 分值
产量
(α1)
高 较对照品种增产>5% 91~100
中 较对照品种增产0~5% 75~90
低 较当地对照品种减产 <75
生育期
(a2)
高 能够正常完全成熟 91~100
中 基本成熟(进入蜡熟期),目测成熟度赋分 75~90
低 不能正常成熟,直接判定为不适宜 <75
小穗数
(a3)
高 >25 个 91~100
中 20~25 个 75~90
低 <20 个 <75
千粒重
(a4)
高 >50 克 91~100
中 40~50 克 75~90
低 <40 克 <75
穗粒数
(a5)
高 >45 粒 91~100
中 35~45 粒 75~90
低 <35 粒 <75
穗长
(a6)
高 >8 cm 91~100
中 7~8 cm 75~90
低 <7 cm <75
清蛋白(β1)
优 >50 mg/g 91~100
中 10~50 mg/g 75~90
差 <10 mg/g <75
T/QHNX 050-2025
3
总黄酮(β2)
优 >2 mg/g 91~100
中 1.5~2 mg/g 75~90
差 <1.5 mg/g <75
β-葡聚糖(β3)
优 >60 mg/g 91~100
中 40~60 mg/g 75~90
差 <40 mg/g <75
总酚(β4)
优 >2 mg/g 91~100
中 1~2 mg/g 75~90
差 <1 mg/g <75
花青素(β5)
优 >200 μg/g 91~100
中 100~200 μg/g 75~90
差 <100 μg/g <75
降落指数(β6)
优 >400 S 91~100
中 300~400 S 75~90
差 <300 S <75
γ-氨基丁酸(β7)
优 >300 μg/g 91~100
中 200~300 μg/g 75~90
差 <200 μg/g <75
粗蛋白(β8)
优 >15 % 91~100
中 10~15 % 75~90
差 <10 % <75
硬度(β9)
优 >20 kg 91~100
中 10~20 kg 75~90
差 <10 kg <75
全生育期最高气温(γ4)
优 >30 ℃ 91~100
中 25~30 ℃ 75~90
差 <25 ℃ <75
全生育期最低气温(γ1)
优 >-3 ℃ 91~100
中 -8~-3 ℃ 75~90
差 <-8 ℃ <75
全生育期平均月温差(γ2)
优 >20 ℃ 91~100
中 20~25 ℃ 75~90
差 <25 ℃ <75
全生育期平均月日照时数(γ3)
优 >250 h 91~100
中 150~250 h 75~90
差 <150 h <75
抗倒性 否决 倒伏率IV 级及以上时,判定为不适宜 总分<75
抗病性 否决 条纹病自然发病鉴定高感,判定为不适宜 总分<75
注:表中各项指标赋分时只赋整数分
7.2 适应性评价
T/QHNX 050-2025
4
试验结束后编制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报告,跨生态区适应性鉴定按生态区分别统计,试验汇总单
位在对各试验点的每个参试品种打分基础上,得出其适宜试点、较适宜试点和不适宜试点,依据公式
(5)计算适宜点率,并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生态适应性判定,结果录入到表2 中。
适宜点率=(适宜试点数+较适宜试点数)÷生态区总试点数×100% (5)
适宜点率>90%的品种判定为适宜本生态区;70%~90%的判定为较适宜本生态区;<70%的判定
为不适宜本生态区。
表2 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
生态区 试点名称 品种名称 综合得分
品种适宜性分级
(适宜/较适宜/不适宜)
生态适应性判定
(生态区内综合评价)
T/QHNX 050-2025
5
附 录 A
(资料性)
青藏高原主栽和主推青稞品种
序号 参试品种 品种类型
1 藏青2000 晚熟,粮草兼用,适合河谷区、台盆地区
2 藏青21 晚熟,粮草兼用,适合河谷区、台盆地区
3 藏青22 晚熟,粮草兼用,适合河谷区、台盆地区
4 藏青17 中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5 喜玛拉22 晚熟,粮草兼用,适合河谷区、农林山地区
6 昆仑14 号 早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7 昆仑15 号 中早熟,高产粮用,适合河谷区、台盆地区
8 昆仑16 号 中早熟,高产粮用,适合河谷区、台盆地区
9 昆仑19 号 早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10 昆仑18 号 中早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11 康青7 号 中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12 康青9 号 中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13 甘青4 号 早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14 甘青8 号 早熟,粮草兼用,适合高寒区、农林山地区
15 甘青9 号 早熟,高产粮用,适合河谷区、台盆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