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HNX 046-2024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533.11 KB
- 标准类型:食品团体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2-2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ICS 65.020.20
CCS B 05
团体标准
T/QHNX 046-2024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2024—12—11发布2024—12—30实施
青海省农学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循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强、郭青云、侯璐、闫佳会、张剑、王建锋、康振生、黄霞、杨占彪、石霞、钟起荣。
T/QHNX 046—2024
1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冬、春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治目标及任务、防治技术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青海小麦种植区条锈病的绿色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35238-2017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发病程度
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严重程度,用病叶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表示。
3.2 病叶率
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3.3 严重度
病叶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8级,分别用1 %、5 %、10 %、20 %、40 %、60 %、80 %、100 %表示,对处于等级之间的病情则取其接近值,虽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 %,按1 %记。对群体叶片,需按式(1)计算病叶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的使用,在病害初发期可严格计数计算;当病害处于盛发期且需调查点数繁多时,某点的平均严重度则根据目测估计给出。
?=Σ(?×??)?…………………… …………………… …………………… …………………… (1) (1)
式中:
D ——病叶平均严重度;
I ——各严重度值;
li——各严重度值对应的病叶数,单位为片;
L——调查总叶数,单位为片。
T/QHNX 046—2024
2
3.4 病情指数
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按式(2)进行计算:
I=F×D×100……………………………..(2)
式中:
I——病情指数;
F——病叶率;
D——病叶平均严重度。
3.5 防治指标
采取防治措施后所获得的最佳经济效益的发病程度。
3.6 绿色防治技术
农业生产中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以及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4 防治目标及任务
4.1 防治目标
一般年份发生区平均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 %以下,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 %以上,化学农药减量20 %以上,减轻条锈病危害,确保粮食安全。
4.2 防治任务
4.2.1 冬小麦治理的核心是压低秋苗和春季菌源基数,减少防止秋苗菌源向东部冬麦区外传,降低春季流行菌源向晚熟春麦区传播,在冬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结合其它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
4.2.2 春小麦治理的核心是压低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基数,防止越夏菌源向冬麦区传播,春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结合其它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
5 冬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
5.1 播前阶段
5.1.1 选地:做好冬、春小麦种植区域统筹规划,避免冬麦和春麦邻近种植。
5.1.2 品种选择:选择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对条锈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
5.1.3 自生麦苗和杂草铲除:播种前采取深翻深耕、机械铲除或合理运用除草剂杀灭等技术,铲除田间或者麦田周边的秋季自生麦苗及杂草(见附录A),减少或切断条锈菌寄主,降低秋苗发病程度。
5.2 播种阶段
5.2.1 药剂拌种:用戊唑醇、烯唑醇等具内吸传导性的高效低毒杀菌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见附录B)。保护小麦幼苗免受条锈菌侵染和为害,减少秋苗发病。
T/QHNX 046—2024
3
5.2.2 适时晚播。推迟播种到 9 月下旬至 10 月初,不影响越冬率的前提下,较正常播期晚播5d~7d。降低秋苗感染率,减少早期菌源,控制发生面积和程度,有效减少外传菌源量。
5.2.3 控制早期菌源: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发现病情时,及时选择高效低毒的三唑类等杀菌剂(见附录B),开展“带药侦察,打点保面”防治,减轻对当地秋苗为害,压低春前菌源基数。
5.3 拔节期至孕穗期阶段
5.3.1 病情监测:春季小麦返青后,及时开展小麦条锈病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沿黄河流域小麦种植区等早发区域进行“带药侦查”,发现病叶立即喷药防治,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落实好打点保面的预防控制措施,压低本地菌源基数,减缓病害流行速度。
5.3.2 药剂防治: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 %时,及时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等药剂进行应急防治(附录B)。
5.4 抽穗至灌浆阶段
5.4.1 病情监测指导一喷三防:持续保持病情监测和预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兼治白粉病、麦茎蜂和麦穗夜蛾,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条锈病病叶率达0.5 %时,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附录B),如有蚜虫、麦茎蜂危害,与吡虫啉或啶虫咪或吡蚜酮或噻虫嗪+磷酸二氢钾或氨基寡糖素或芸苔素内酯,按各自推荐用量,兑水混配,全田喷雾,统防统治。
5.4.2 统防统治:植保无人机作业亩施药液量为1.5 L以上,并添加沉降剂;喷杆喷雾机作业亩施药液量为15 L~20 L。
5.5 乳熟至成熟阶段
5.5.1 适时收获: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过度成熟后收割造成大量落粒而产生自生麦苗。
5.5.2 及时深翻减少自生麦苗产生:在自生麦苗密度较大且条锈病发生严重的田块(条锈病病叶率达0.5 %)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喷雾防治(见附录B);自生麦苗密度小且发生条锈病田块可以采用机械铲除的方法防治。
6 春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
6.1 播前阶段
6.1.1 合理轮作:做好作物和小麦品种布局规划,麦田周围分布小檗的区域应进行小麦和油菜或者马铃薯合理轮作;在冬春麦交错区,避免在冬小麦附近种植春小麦。
6.1.2 品种选择:应选择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的抗病性鉴定单位鉴定对条锈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
6.2 播种阶段
6.2.1 减少药剂拌种:春小麦可以省略药剂拌种环节。
6.2.2 适时早播:在气候条件许可允许的条件下,较正常播期早播5 d~7 d,提早收获,控制晚熟春麦的病害发生面积和程度,有效减少外传菌源量。
T/QHNX 046—2024
4
6.3 拔节期至孕穗期阶段
6.3.1 对条锈菌菌源量和田间发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报,作好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未达到防治指标者可不进行防治。反之,采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硫唑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见附录B)。
6.3.2 在春小麦麦田周边小檗分布比较密集及小麦秸秆堆垛的区域进行遮盖,或对染病小檗喷施烯唑醇、三唑酮等农药措施阻断条锈病菌的有性繁殖(见附录B)。
6.4 抽穗至灌浆阶段
6.4.1 病情监测:对条锈菌菌源量和田间发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报,作好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条锈病病叶率达0.5 %时,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见附录B),如有蚜虫、麦茎蜂危害,与吡虫啉或啶虫咪或吡蚜酮或噻虫嗪+磷酸二氢钾或氨基寡糖素或芸苔素内酯,按各自推荐用量,兑水混配,全田喷雾,统防统治。
6.4.2 药剂防治:按5.4.2执行。
6.5 成熟至收获阶段
6.5.1 收获要求: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过度成熟后收割造成落粒而后期形成自生麦苗。
6.5.2 及时耕翻:收获后及时深翻,耕深不低于25 cm,减少自生麦苗产生。
6.5.3 药剂防治:9月中下旬,在早熟的春麦区(种植海拔高度在2500 m以下,收获期在8月中旬以前)自生麦苗密度较大且条锈病发生的田块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喷雾防治(见附录B),自生麦苗密度小且发生条锈病田块可以采用机械铲除的方法防治。
T/QHNX 046—2024
5
A
附录A (资料性) (资料性)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可侵染 杂草 种类
表A.1给出了小麦田间条锈病侵染寄主的杂草种类。
表A.1 小麦田间条锈病侵染寄主的杂草种类
序号
杂草名称
拉丁名
1
臭草
Melica scabrosa
2
早熟禾
Poa annua
3
赖草
Leymus secalinus
4
披碱草
Elymus nutans
5
冰草
Agropyron spp.
T/QHNX 046—2024
6
A
B
附录B (资料性) (资料性)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表B.1给出了小麦条锈病防控推荐药剂量。
表B.1 小麦条锈病防控推荐药剂量
防控时期
防控措施
推荐使用药剂
推荐用量
注意事项
冬小麦播种期
种子包衣
6%戊唑醇悬浮剂
50g/100kg种子
拌种机(桶、箱)种子干拌,充分拌匀
拌种
三唑酮
干种子量0.03%有效成分
冬小麦秋苗期
喷雾
三唑酮
有效成分8 g/667m2 ~10 g/667m2
全株喷施,勿遗漏
叶背
烯唑醇
有效成分3.5 g/667m2~5.0 g/667m2
拔节至成熟期
喷雾
三唑酮
有效成分8 g/667m2~10 g/667m2
三唑类类杀菌剂的安全间隔期是15d~20d,使用时严格把握施药次数和浓度
烯唑醇
有效成分3.5 g/667m2~5.0g/667m2
丙环唑
有效成分7 g/667m2~9 g/667m2
氟环唑
有效成分6 g/667m2~8 g/667m2
已唑醇
有效成分1.5 g/667m2~3.0 g/667m2
粉唑醇
有效成分4 g/667m2~5 g/667m2
戊唑醇
有效成分5 g/667m2~7 g/667m2
嘧菌酯
有效成分15 g/667m2~18 g/667m2
CCS B 05
团体标准
T/QHNX 046-2024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2024—12—11发布2024—12—30实施
青海省农学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循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强、郭青云、侯璐、闫佳会、张剑、王建锋、康振生、黄霞、杨占彪、石霞、钟起荣。
T/QHNX 046—2024
1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青海越夏菌源基地冬、春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治目标及任务、防治技术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青海小麦种植区条锈病的绿色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35238-2017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发病程度
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严重程度,用病叶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表示。
3.2 病叶率
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3.3 严重度
病叶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8级,分别用1 %、5 %、10 %、20 %、40 %、60 %、80 %、100 %表示,对处于等级之间的病情则取其接近值,虽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 %,按1 %记。对群体叶片,需按式(1)计算病叶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的使用,在病害初发期可严格计数计算;当病害处于盛发期且需调查点数繁多时,某点的平均严重度则根据目测估计给出。
?=Σ(?×??)?…………………… …………………… …………………… …………………… (1) (1)
式中:
D ——病叶平均严重度;
I ——各严重度值;
li——各严重度值对应的病叶数,单位为片;
L——调查总叶数,单位为片。
T/QHNX 046—2024
2
3.4 病情指数
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按式(2)进行计算:
I=F×D×100……………………………..(2)
式中:
I——病情指数;
F——病叶率;
D——病叶平均严重度。
3.5 防治指标
采取防治措施后所获得的最佳经济效益的发病程度。
3.6 绿色防治技术
农业生产中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以及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4 防治目标及任务
4.1 防治目标
一般年份发生区平均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 %以下,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 %以上,化学农药减量20 %以上,减轻条锈病危害,确保粮食安全。
4.2 防治任务
4.2.1 冬小麦治理的核心是压低秋苗和春季菌源基数,减少防止秋苗菌源向东部冬麦区外传,降低春季流行菌源向晚熟春麦区传播,在冬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结合其它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
4.2.2 春小麦治理的核心是压低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基数,防止越夏菌源向冬麦区传播,春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结合其它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
5 冬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
5.1 播前阶段
5.1.1 选地:做好冬、春小麦种植区域统筹规划,避免冬麦和春麦邻近种植。
5.1.2 品种选择:选择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对条锈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
5.1.3 自生麦苗和杂草铲除:播种前采取深翻深耕、机械铲除或合理运用除草剂杀灭等技术,铲除田间或者麦田周边的秋季自生麦苗及杂草(见附录A),减少或切断条锈菌寄主,降低秋苗发病程度。
5.2 播种阶段
5.2.1 药剂拌种:用戊唑醇、烯唑醇等具内吸传导性的高效低毒杀菌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见附录B)。保护小麦幼苗免受条锈菌侵染和为害,减少秋苗发病。
T/QHNX 046—2024
3
5.2.2 适时晚播。推迟播种到 9 月下旬至 10 月初,不影响越冬率的前提下,较正常播期晚播5d~7d。降低秋苗感染率,减少早期菌源,控制发生面积和程度,有效减少外传菌源量。
5.2.3 控制早期菌源: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发现病情时,及时选择高效低毒的三唑类等杀菌剂(见附录B),开展“带药侦察,打点保面”防治,减轻对当地秋苗为害,压低春前菌源基数。
5.3 拔节期至孕穗期阶段
5.3.1 病情监测:春季小麦返青后,及时开展小麦条锈病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沿黄河流域小麦种植区等早发区域进行“带药侦查”,发现病叶立即喷药防治,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落实好打点保面的预防控制措施,压低本地菌源基数,减缓病害流行速度。
5.3.2 药剂防治: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 %时,及时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等药剂进行应急防治(附录B)。
5.4 抽穗至灌浆阶段
5.4.1 病情监测指导一喷三防:持续保持病情监测和预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兼治白粉病、麦茎蜂和麦穗夜蛾,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条锈病病叶率达0.5 %时,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附录B),如有蚜虫、麦茎蜂危害,与吡虫啉或啶虫咪或吡蚜酮或噻虫嗪+磷酸二氢钾或氨基寡糖素或芸苔素内酯,按各自推荐用量,兑水混配,全田喷雾,统防统治。
5.4.2 统防统治:植保无人机作业亩施药液量为1.5 L以上,并添加沉降剂;喷杆喷雾机作业亩施药液量为15 L~20 L。
5.5 乳熟至成熟阶段
5.5.1 适时收获: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过度成熟后收割造成大量落粒而产生自生麦苗。
5.5.2 及时深翻减少自生麦苗产生:在自生麦苗密度较大且条锈病发生严重的田块(条锈病病叶率达0.5 %)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喷雾防治(见附录B);自生麦苗密度小且发生条锈病田块可以采用机械铲除的方法防治。
6 春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治技术
6.1 播前阶段
6.1.1 合理轮作:做好作物和小麦品种布局规划,麦田周围分布小檗的区域应进行小麦和油菜或者马铃薯合理轮作;在冬春麦交错区,避免在冬小麦附近种植春小麦。
6.1.2 品种选择:应选择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的抗病性鉴定单位鉴定对条锈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
6.2 播种阶段
6.2.1 减少药剂拌种:春小麦可以省略药剂拌种环节。
6.2.2 适时早播:在气候条件许可允许的条件下,较正常播期早播5 d~7 d,提早收获,控制晚熟春麦的病害发生面积和程度,有效减少外传菌源量。
T/QHNX 046—2024
4
6.3 拔节期至孕穗期阶段
6.3.1 对条锈菌菌源量和田间发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报,作好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未达到防治指标者可不进行防治。反之,采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硫唑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见附录B)。
6.3.2 在春小麦麦田周边小檗分布比较密集及小麦秸秆堆垛的区域进行遮盖,或对染病小檗喷施烯唑醇、三唑酮等农药措施阻断条锈病菌的有性繁殖(见附录B)。
6.4 抽穗至灌浆阶段
6.4.1 病情监测:对条锈菌菌源量和田间发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报,作好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条锈病病叶率达0.5 %时,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见附录B),如有蚜虫、麦茎蜂危害,与吡虫啉或啶虫咪或吡蚜酮或噻虫嗪+磷酸二氢钾或氨基寡糖素或芸苔素内酯,按各自推荐用量,兑水混配,全田喷雾,统防统治。
6.4.2 药剂防治:按5.4.2执行。
6.5 成熟至收获阶段
6.5.1 收获要求: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过度成熟后收割造成落粒而后期形成自生麦苗。
6.5.2 及时耕翻:收获后及时深翻,耕深不低于25 cm,减少自生麦苗产生。
6.5.3 药剂防治:9月中下旬,在早熟的春麦区(种植海拔高度在2500 m以下,收获期在8月中旬以前)自生麦苗密度较大且条锈病发生的田块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任一种喷雾防治(见附录B),自生麦苗密度小且发生条锈病田块可以采用机械铲除的方法防治。
T/QHNX 046—2024
5
A
附录A (资料性) (资料性)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可侵染 杂草 种类
表A.1给出了小麦田间条锈病侵染寄主的杂草种类。
表A.1 小麦田间条锈病侵染寄主的杂草种类
序号
杂草名称
拉丁名
1
臭草
Melica scabrosa
2
早熟禾
Poa annua
3
赖草
Leymus secalinus
4
披碱草
Elymus nutans
5
冰草
Agropyron spp.
T/QHNX 046—2024
6
A
B
附录B (资料性) (资料性)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小麦条锈病防控药剂推荐表
表B.1给出了小麦条锈病防控推荐药剂量。
表B.1 小麦条锈病防控推荐药剂量
防控时期
防控措施
推荐使用药剂
推荐用量
注意事项
冬小麦播种期
种子包衣
6%戊唑醇悬浮剂
50g/100kg种子
拌种机(桶、箱)种子干拌,充分拌匀
拌种
三唑酮
干种子量0.03%有效成分
冬小麦秋苗期
喷雾
三唑酮
有效成分8 g/667m2 ~10 g/667m2
全株喷施,勿遗漏
叶背
烯唑醇
有效成分3.5 g/667m2~5.0 g/667m2
拔节至成熟期
喷雾
三唑酮
有效成分8 g/667m2~10 g/667m2
三唑类类杀菌剂的安全间隔期是15d~20d,使用时严格把握施药次数和浓度
烯唑醇
有效成分3.5 g/667m2~5.0g/667m2
丙环唑
有效成分7 g/667m2~9 g/667m2
氟环唑
有效成分6 g/667m2~8 g/667m2
已唑醇
有效成分1.5 g/667m2~3.0 g/667m2
粉唑醇
有效成分4 g/667m2~5 g/667m2
戊唑醇
有效成分5 g/667m2~7 g/667m2
嘧菌酯
有效成分15 g/667m2~18 g/667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