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4647-2025 边界病诊断技术
- 文件大小:961.97 KB
- 标准类型:农牧渔类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0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NY/T 4647-2025《边界病诊断技术》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边界病(BD)的诊断技术,包括临床诊断、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室检测方法(病毒分离与鉴定、RT-PCR、实时荧光RT-PCR、病毒中和试验)及结果判定标准。适用于绵羊、山羊等动物的BD诊断、检疫、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GB 19489、GB/T 27401、NY/T 541、NY/T 1948等标准,确保生物安全和实验室操作规范。
3. 术语与缩略语
- BD:边界病,由边界病病毒(BDV)引起,以繁殖障碍和羔羊畸形为特征。
- PI羊:持续性感染羊,终生带毒,是主要传染源。
- CP/NCP型:BDV的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
- 其他缩略语如RT-PCR、TCID50等均明确定义。
4. 生物安全措施
实验操作需符合生物安全等级要求(如GB 19489),防止病毒泄漏和人员感染。
5. 临床诊断
-
流行病学:
- 传染源:PI羊、流产胎儿及分泌物/排泄物。
-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
- 易感动物:绵羊最易感,山羊、牛、猪等也可感染。
- 流行特点:繁殖季节高发,羔羊表现为“多毛震颤病”(发育不良、神经症状)。
-
临床症状:
- 急性感染:低热、腹泻、结膜炎,羔羊死亡率达50%。
- 胚胎感染:妊娠早期流产,中期产弱羔(震颤、骨骼异常),晚期产正常羔羊但带抗体。
- PI羊:持续排毒,后期可能出现消瘦、呼吸困难等迟发病。
-
临床判定:符合流行病学特征且出现典型症状时判为疑似病例,需实验室确诊。
6. 样品采集与处理
- 样品类型:
- 活畜:抗凝血、血清、棉拭子(眼、鼻、口腔)、精液。
- 死畜/流产胎畜:肾、睾丸、脑、脾等组织(25–50g)。
- 保存与运输:
- 组织样品用50%甘油-PBS保存,-70℃长期保存;运输需低温防漏。
7. 实验室诊断方法
(1)病毒分离与鉴定
- 细胞培养:使用绵羊/山羊睾丸或肾原代细胞,接种样品后观察CPE(细胞病变),盲传3代。
- 免疫荧光鉴定:通过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病毒抗原,阳性结果需胞浆黄绿色荧光。
(2)RT-PCR
- 靶基因:5’UTR区(225bp片段)。
- 引物:PBD136F/PBD335R(附录B)。
- 结果判定:凝胶电泳出现225bp条带为阳性。
(3)实时荧光RT-PCR
- 探针法检测5’UTR区,Ct值≤36判为阳性。
(4)病毒中和试验
- 检测血清抗体,阳性血清可中和病毒(荧光染色阴性)。
8. 综合判定标准
- 确诊病例:临床疑似且实验室任一方法阳性。
- 隐性感染:无症状但实验室检测阳性。
- 既往感染:抗体阳性但病原检测阴性。
9. 附录
- 附录A:病毒分离试剂配制(如PBS、细胞培养液)。
- 附录B:引物/探针序列及电泳图示例。
- 附录C:核酸检测试剂(如TAE缓冲液)。
- 附录D:病毒繁殖与毒价测定方法。
关键点
- 技术先进性:与国际标准(如WOAH手册)接轨,结合我国流行毒株特性。
- 检测特异性:可区分BDV、BVDV和CSFV。
- 防控核心:重点检测PI羊(持续排毒),强调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
- 多方法验证:提供病毒分离、分子检测、血清学等多途径确诊方案。
本文件为BD的早期诊断、疫情控制和净化提供了标准化技术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