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GCSC 019-2025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第2部分 评价指标体系
- 文件大小:6.44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办法 第2部分:评价指标体系》(T/ZGCSC 019-2025)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与适用性
- 范围: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的技术报表定义、评价原则、指标体系、工具及应用。
- 适用场景:技术交易、转让、融资、项目申报等,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类成果。
二、核心术语定义
- 技术凭证(TV):记录科技成果研发数据的合法证据。
- 技术报表(TVS):结构化反映成果技术状态的报表体系,包括:
- WBS表(工作分解结构表):展示交付物层级关系与属性。
- QCD表(质量成本进度表):追踪技术成熟度(TIRL 1-13级)对应的投入、产出与时间节点。
- TRC表(全面风险控制表):量化技术、竞争、市场等6类风险等级(I-V级)。
- TVA表(技术增加值量表):统计各TIRL级别的主/副交付物数量分布。
- QCD指标体系:质量(Q)、成本(C)、进度(D)三维度评价绩效。
- TME指标体系:技术(T)、管理(M)、效益(E)三类要素计量投入产出。
- QQE指标体系:量(载体数量)、质(品质水平)、效(效益效率)三层级评价。
三、评价要求
- 四大原则:
- 产业导向:聚焦实际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
- 动态跟踪: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价机制,随技术阶段动态调整指标。
- 分类分级:按行业/场景差异化设计指标(如基础研究侧重创新性,开发研究侧重产业价值)。
- 量化分析:基于TIRL等工具实现数据驱动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共性指标(三类成果共用)
- 技术类:创新性、先进性、结构复杂性、技术成熟度。
- 管理类:人才培养、科研管理。
- 效益类:社会效益。
特征指标(分类增设)
| 成果类型 | 新增技术指标 | 新增管理指标 | 新增效益指标 |
|---|---|---|---|
| 基础研究 | 成长性 | - | - |
| 应用研究 | 产业价值、成长性 | 潜在风险可控性 | 成果转化情况、经济效益 |
| 开发研究 | 产业价值、可替代性 | 经费管理与使用、潜在风险可控性 | 成果转化情况、经济效益 |
指标详解
- 创新性:通过QCD三维度与QQE三层级的改善值衡量。
- 先进性(附录B框架):
- 分国际领先/先进、国内领先/先进/一般5级。
- 评价要素:性能指标量化提升(如成本降幅≥50%)、新功能实现等。
- 技术成熟度:基于载体、验证结论等8要素判断TIRL级别(1-13级)。
- 产业价值:对产业链定位、市场需求满足度的贡献。
- 可替代性:与竞品对比的可替代程度。
- 经济效益:成果转化收入(许可/转让)、持续性收益(利润/税收)。
五、评价工具
- WBS表:
- 列:交付物编号、内容、属性(如自行研制/国内采购)、TIRL等级。
- 功能:揭示交付物层级与供应链依赖。
- QCD表:
- 列:TIRL 1-13级对应里程碑(如TIRL9级需具备量产条件)、投入/收益金额、时间节点。
- 功能:动态追踪研发进程与资源消耗。
- TRC表:
- 风险类型:技术(TTL)、竞争(PCI)、对外依存(FDI)等。
- 风险等级:I级(低风险)至V级(高风险),如PCI>60%属V级。
- TVA表:
- 行:TIRL级别(1-13级)。
- 列:主交付物(硬件/软件/工艺)、副交付物(专利/论文/图纸)。
- 功能:统计各级别交付物分布,反映创新主体特长。
六、评价方法
- 主要方法:专家评分法、技术报表法、多维指数评价法(参考GB/T 22900.7)。
- 流程:根据成果类型、场景需求选择方法组合,依托技术报表数据驱动评价。
七、评价应用
评价结果用于:
✅ 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
✅ 政策扶持与资源配置
✅ 技术招投标与投融资决策
✅ 科研绩效考核与评选评奖
八、规范性附录
- 附录A:技术报表格式标准(WBS/QCD/TRC/TVA表)。
- 附录B(资料性):先进性分级评价框架(含量化指标提升要求示例)。
总结:该标准首创“三维度(QCD/TME/QQE)+四工具(技术报表)”评价体系,以TIRL量化技术状态,以风险分级预警产业化障碍,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场景适用的标准化评价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