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CA 0015-2020 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加载测试方法
- 文件大小:733.25 KB
- 标准类型:综合团体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3-0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ICS 21.200
CCS J 17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T/CMCA 0015—2020
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加载测试方法
Gear contact pattern loaded test method for automobile transmission
2020 - 12 - 26 发布 2021 - 02 - 26 实施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 发布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被试箱 ............................................................................ 2
4.1 零件测量 ...................................................................... 2
4.2 装配 .......................................................................... 2
4.3 数量 .......................................................................... 2
4.4 磨合 .......................................................................... 2
4.5 清洗 .......................................................................... 3
4.6 涂层 .......................................................................... 3
5 测试设备 .......................................................................... 3
5.1 试验台 ........................................................................ 3
5.2 其他器具 ...................................................................... 5
6 测试规程 .......................................................................... 5
6.1 测试工况 ...................................................................... 5
6.2 操作步骤 ...................................................................... 6
7 记录与测量 ........................................................................ 6
7.1 记录 .......................................................................... 6
7.2 测量 .......................................................................... 6
8 接触斑点的评价 .................................................................... 7
参考文献 ............................................................................. 9
T/CMCA 0015—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星瑞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
司、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清研新能源
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一汽解放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弓宇、王志刚、李渠成、徐海山、许明中、杨海华、杨超、林健、侯亚斌、冯
作英、石献金、范瑞丽、徐华、孟鑫伟、强登科、周娇、侯圣文、王康林、张剑、康军波、段金鑫、苏
航、李浩亮、程曼、孟庆振、刘诗道、张伟、封楠、何方博、张敬彩。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CMCA 0015—2020
1
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带载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的带载测试及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含减速器)总成的新产品研发或设计改进,也可用于
汽车变速器的加工装配质量与仿真分析结果的验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374.1—2010 齿轮 术语和定义 第 1 部分:几何学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3.1
被试箱 tested transmission
用于齿轮接触斑点测试的汽车变速器。
3.2
接触斑点 contact pattern
被试箱中的齿轮副在测试条件下因啮合而产生的接触印痕。
3.3
定值加载测试 fixed load test
试验台在启动旋转前预置负载转矩,先加载后启动,或加载的同时启动,保证开始转动时加载已经
达到预设转矩。
3.4
有效齿面 active flank
与配对齿轮啮合时,齿轮齿面上可能的最大啮合区域。
[来源:GB/T 3374.1—2010,2.2.5.3,有修改]
3.5
斑点位置 pattern location
接触斑点位于有效齿面上的位置。
T/CMCA 0015—2020
2
3.6
斑点形状 pattern shape
接触斑点的几何形状。
3.7
接触率 contact ratio
接触斑点面积占有效齿面的百分比。
3.8
正转 positive run
由发动机驱动时,被试箱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由电机驱动时,被试箱输入轴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
向。
3.9
反转 opposite run
被试箱输入轴正转的相反方向。
3.10
正拖 positive drive
驱动被试箱的输入端。
3.11
反拖 coast drive
驱动被试箱的输出端。
4 被试箱
4.1 零件测量
在装配前应对被试箱的齿轮、壳体、轴和轴承等重要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齿轮的齿廓、螺旋线、齿距、径向跳动、跨棒距,壳体的轴承孔直径、中心距及位置度,轴承的径向和
轴向游隙。
4.2 装配
应按产品技术标准完成装配;或根据测试需要,仅装配目标齿轮副。
在保证刚度变化不影响测试结果的前提下,为便于观察和测量,允许在壳体上打孔或开窗。
4.3 数量
不做要求,但应考虑测试结果的分散性。可参考 QC/T 568—2019 之 5.5.1。
4.4 磨合
如有需要,操作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加润滑油;
T/CMCA 0015—2020
3
b) 输入转速为所匹配发动机或电机额定转速的 50%±10%;
c) 输入转矩为所匹配发动机或电机额定转矩的50%±10%;
d) 目标齿面磨合时间不少于 30 min。
4.5 清洗
在涂抹涂料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目标齿轮的齿面进行彻底清洁,并保持齿面干燥。
4.6 涂层
采用5.2.2推荐或企业规定的涂料在目标齿轮的齿面上均匀涂抹。轮齿选择如下:
——对于齿数不大于 16 的齿轮,涂抹所有轮齿;
——对于齿数大于 16 的齿轮,按齿数近似等分成四组,每组至少应涂抹四个轮齿;
——对于特殊结构的非旋转对称轮辐,根据零件结构对接触的影响合理选择。
5 测试设备
5.1 试验台
5.1.1 组成与布置
试验台应具有驱动单元、加载单元、转矩测量传感器、操控系统等装置。驱动单元由电机、减速器、
转速测量装置等组成;加载单元由增速器、负载电机等组成,或由增速器、制动器等组成。
5.1.1.1 纵置变速器测试
图 1 为纵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驱动单元和加载单元同轴。
5.1.1.2 横置变速器测试
图 2 为横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驱动单元和加载单元不同轴。
图 2a)为差速器单侧回转加载(驱动)布置。测试时差速器锁死,一端回转加载(驱动);或差
速器一端堵转加载,一端回转加载(驱动)。
图 2b)为差速器双侧回转加载(驱动)布置。测试时差速器双侧同时回转加载(驱动);或差速
器一端堵转加载,一端回转加载(驱动)。
在差速器双侧加载(驱动)方式下,可进行横置变速器所有齿轮的接触斑点测试;差速器锁死方式
下,无法进行差速器齿轮接触斑点测试。
5.1.1.3 其他
对于自动变速器的齿轮接触斑点测试,试验台应根据需求配备外接变速器控制系统,以实现测试时
的功率传递和换挡。
T/CMCA 0015—2020
4
标引序号说明:
1——驱动(加载)单元;
2——转矩传感器;
3——被试箱;
4——转矩传感器;
5——加载(驱动)单元。
图1 纵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
标引序号说明:
1——驱动(加载)单元;
2——转矩传感器;
3——被试箱;
4——转矩传感器;
5——加载(驱动)单元。
a) 差速器单侧回转布置
标引序号说明:
1——加载(驱动)单元;
2——转矩传感器;
3——驱动(加载)单元;
4——转矩传感器;
5——被试箱;
6——转矩传感器;
7——加载(驱动)单元。
b) 差速器双侧回转布置
图2 横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
5.1.2 技术要求
T/CMCA 0015—2020
5
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定值加载测试能力;
b) 在被试箱输入转速为 5 r/min ~ 30 r/min 条件下可以平稳运行和加载;
c) 驱动转速测量精度不低于 0.5 r/min,控制精度不低于 1 r/min;
d) 加载转矩测量精度不低于 0.5 % FS ,控制精度不低于 2% FS;
e) 转矩、转速连续可调;
f) 可正转和反转;
g) 有安全防护设计。
5.2 其他器具
5.2.1 清洗剂
推荐采用 NY — 120 溶剂汽油、乙醇、丙酮等。
5.2.2 齿面涂料
推荐采用油性速干着色剂,例如摩擦漆、普鲁士蓝软膏、划线用蓝油、红丹等。
5.2.3 观察与记录器具
可采用数码相机、透明胶带、毛面白纸、记录笔、工业内窥镜和渐开线展开测绘仪。
6 测试规程
6.1 测试工况
6.1.1 对于新开发产品,推荐按表 1 要求对所有挡位齿轮进行试验,或按企业标准进行。
6.1.2 对于已有产品的性能优化,可根据问题工况确定测试齿轮和最大加载转矩的百分比。
表1 测试工况
转动、加载方向
被试箱输入端转矩
(最大转矩
a
的百分比)
被试箱输入端转速
r/min
目标齿轮副中低速
齿轮的转动圈数
正转正拖;
反转反拖(接触齿面与正
转正拖相同)
<25%(自选工况)
5~30 3~5
25%
50%
75%
100%
反转正拖;
正转反拖(接触齿面与反
转正拖相同)
10%
20%
自选工况
a 对于发动机驱动的变速器,最大转矩为发动机最大转矩;
对于电机驱动的变速器,最大转矩为电机的峰值转矩;
对于发动机、电机混合驱动的变速器,按驱动部位分为3 种:1)发动机驱动部位为发动机最大转矩;
2)电机驱动部位为电机峰值转矩;3)混合驱动部位为发动机与电机输出转矩的耦合最大转矩。
T/CMCA 0015—2020
6
6.2 操作步骤
应依次完成以下操作:
a) 将被试箱安装在试验台上;
b) 输入测试参数;
c) 激活加载单元;
d) 启动驱动单元,开始定值加载运转;
e) 完成测试后停止运转,记录接触斑点(见 7.1)。如需拆解被试箱,应确保不损伤齿面涂层印
痕,并关注多次拆解后被试箱的装配精度。
对于多挡位变速箱,提前设计测试挡位和加载比例、次序,在保证能够获得所有目标齿轮有效接触
斑点前提下,集中测试和记录,尽量减少拆箱次数。
7 记录与测量
7.1 记录
7.1.1 可采用拍照、拓印、手工绘图、专用记录仪绘制等方式(参见 GB/T 18620.4—2008 之 9.1.6)。
7.1.2 接触斑点应按被试箱、齿轮、齿面进行编号,标明齿顶、齿根和朝向前、后。
7.1.3 推荐记录表格式见表 2 。
7.2 测量
可采用量尺或专用测量仪对接触斑点面积进行测量,并计算或估算接触率。
表2 接触斑点记录表例
被试箱号:
齿轮编号:(常啮合及各挡位齿轮) 涂料信息:
试
验
序
号
驱动
方向
加载
比例
测试
转速
r/min
转动
圈数
记录方式:
测试结果
主动齿轮啮合面 被动齿轮啮合面 备注
1
正转
正拖;
反转
反拖
25%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2 5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T/CMCA 0015—2020
7
表2 接触斑点记录表例(续)
被试箱号:
齿轮编号:(常啮合及各挡位齿轮) 涂料信息:
试
验
序
号
驱动
方向
加载
比例
测试
转速
r/min
转动
圈数
记录方式:
测试结果
主动齿轮啮合面 被动齿轮啮合面 备注
3
75%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4 10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5
反转
正拖;
正转
反拖
1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6 2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8 接触斑点的评价
8.1 当需要与系统仿真软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时,以接触斑点的位置、形状、大小及随载荷变化而变
化的趋势与系统仿真分析结果一致为目标。如果二者不一致,应复核被试箱测试前检测的加工和装配精
度相关数据与仿真输入数据的符合性。如复核结果符合,则应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调整。
8.2 当不需要与系统仿真软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时,可参考以下原则进行评价:
——允许接触斑点位置、形状和大小随载荷变化而变化;
——在重点关注的载荷条件下不应出现边缘接触,且接触率最好在 60%~85%;
——接触斑点以连续、圆滑、饱满的椭圆为好,斜齿轮理想的接触斑点形状及方向示意见图 3。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T/CMCA 0015—2020
8
图3 斜齿轮接触斑点示意图
8.3 在记录测试结果时,应观察是否存在一个轮齿双面与相啮齿轮的两个齿同时接触。若存在,说明
被试箱加工或装配存在问题。
8.4 由于被试箱存在加工及装配误差,接触斑点测试结果具有一定分散性,建议对同一型号的多个被
试箱在相同工况下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与被试箱零件测试前尺寸检测记录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接
触斑点在误差范围内随具体误差值变化的规律。如多个被试箱测试结果分散性过大,需复核被试箱零件
加工和装配情况。
T/CMCA 0015—2020
9
参 考 文 献
[1] GB/Z 18620.4—2008 圆柱齿轮 检验实施规范 第 4 部分:表面结构和轮齿接触斑点的检验
[2] QC/T 568—201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 台架试验方法
[3] 赵向飞,杨超,张敬彩. 变速箱齿轮接触斑点试验台的研究与设计[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3(12 )
[4] 张敬彩, 杨超, 董阳. 加载方式对变速箱接触斑点影响分析[J]. 机械传动 2014 ( 10 )
CCS J 17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T/CMCA 0015—2020
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加载测试方法
Gear contact pattern loaded test method for automobile transmission
2020 - 12 - 26 发布 2021 - 02 - 26 实施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 发布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被试箱 ............................................................................ 2
4.1 零件测量 ...................................................................... 2
4.2 装配 .......................................................................... 2
4.3 数量 .......................................................................... 2
4.4 磨合 .......................................................................... 2
4.5 清洗 .......................................................................... 3
4.6 涂层 .......................................................................... 3
5 测试设备 .......................................................................... 3
5.1 试验台 ........................................................................ 3
5.2 其他器具 ...................................................................... 5
6 测试规程 .......................................................................... 5
6.1 测试工况 ...................................................................... 5
6.2 操作步骤 ...................................................................... 6
7 记录与测量 ........................................................................ 6
7.1 记录 .......................................................................... 6
7.2 测量 .......................................................................... 6
8 接触斑点的评价 .................................................................... 7
参考文献 ............................................................................. 9
T/CMCA 0015—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星瑞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
司、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清研新能源
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一汽解放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弓宇、王志刚、李渠成、徐海山、许明中、杨海华、杨超、林健、侯亚斌、冯
作英、石献金、范瑞丽、徐华、孟鑫伟、强登科、周娇、侯圣文、王康林、张剑、康军波、段金鑫、苏
航、李浩亮、程曼、孟庆振、刘诗道、张伟、封楠、何方博、张敬彩。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CMCA 0015—2020
1
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带载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变速器总成齿轮接触斑点的带载测试及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含减速器)总成的新产品研发或设计改进,也可用于
汽车变速器的加工装配质量与仿真分析结果的验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374.1—2010 齿轮 术语和定义 第 1 部分:几何学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3.1
被试箱 tested transmission
用于齿轮接触斑点测试的汽车变速器。
3.2
接触斑点 contact pattern
被试箱中的齿轮副在测试条件下因啮合而产生的接触印痕。
3.3
定值加载测试 fixed load test
试验台在启动旋转前预置负载转矩,先加载后启动,或加载的同时启动,保证开始转动时加载已经
达到预设转矩。
3.4
有效齿面 active flank
与配对齿轮啮合时,齿轮齿面上可能的最大啮合区域。
[来源:GB/T 3374.1—2010,2.2.5.3,有修改]
3.5
斑点位置 pattern location
接触斑点位于有效齿面上的位置。
T/CMCA 0015—2020
2
3.6
斑点形状 pattern shape
接触斑点的几何形状。
3.7
接触率 contact ratio
接触斑点面积占有效齿面的百分比。
3.8
正转 positive run
由发动机驱动时,被试箱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由电机驱动时,被试箱输入轴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
向。
3.9
反转 opposite run
被试箱输入轴正转的相反方向。
3.10
正拖 positive drive
驱动被试箱的输入端。
3.11
反拖 coast drive
驱动被试箱的输出端。
4 被试箱
4.1 零件测量
在装配前应对被试箱的齿轮、壳体、轴和轴承等重要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齿轮的齿廓、螺旋线、齿距、径向跳动、跨棒距,壳体的轴承孔直径、中心距及位置度,轴承的径向和
轴向游隙。
4.2 装配
应按产品技术标准完成装配;或根据测试需要,仅装配目标齿轮副。
在保证刚度变化不影响测试结果的前提下,为便于观察和测量,允许在壳体上打孔或开窗。
4.3 数量
不做要求,但应考虑测试结果的分散性。可参考 QC/T 568—2019 之 5.5.1。
4.4 磨合
如有需要,操作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加润滑油;
T/CMCA 0015—2020
3
b) 输入转速为所匹配发动机或电机额定转速的 50%±10%;
c) 输入转矩为所匹配发动机或电机额定转矩的50%±10%;
d) 目标齿面磨合时间不少于 30 min。
4.5 清洗
在涂抹涂料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目标齿轮的齿面进行彻底清洁,并保持齿面干燥。
4.6 涂层
采用5.2.2推荐或企业规定的涂料在目标齿轮的齿面上均匀涂抹。轮齿选择如下:
——对于齿数不大于 16 的齿轮,涂抹所有轮齿;
——对于齿数大于 16 的齿轮,按齿数近似等分成四组,每组至少应涂抹四个轮齿;
——对于特殊结构的非旋转对称轮辐,根据零件结构对接触的影响合理选择。
5 测试设备
5.1 试验台
5.1.1 组成与布置
试验台应具有驱动单元、加载单元、转矩测量传感器、操控系统等装置。驱动单元由电机、减速器、
转速测量装置等组成;加载单元由增速器、负载电机等组成,或由增速器、制动器等组成。
5.1.1.1 纵置变速器测试
图 1 为纵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驱动单元和加载单元同轴。
5.1.1.2 横置变速器测试
图 2 为横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驱动单元和加载单元不同轴。
图 2a)为差速器单侧回转加载(驱动)布置。测试时差速器锁死,一端回转加载(驱动);或差
速器一端堵转加载,一端回转加载(驱动)。
图 2b)为差速器双侧回转加载(驱动)布置。测试时差速器双侧同时回转加载(驱动);或差速
器一端堵转加载,一端回转加载(驱动)。
在差速器双侧加载(驱动)方式下,可进行横置变速器所有齿轮的接触斑点测试;差速器锁死方式
下,无法进行差速器齿轮接触斑点测试。
5.1.1.3 其他
对于自动变速器的齿轮接触斑点测试,试验台应根据需求配备外接变速器控制系统,以实现测试时
的功率传递和换挡。
T/CMCA 0015—2020
4
标引序号说明:
1——驱动(加载)单元;
2——转矩传感器;
3——被试箱;
4——转矩传感器;
5——加载(驱动)单元。
图1 纵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
标引序号说明:
1——驱动(加载)单元;
2——转矩传感器;
3——被试箱;
4——转矩传感器;
5——加载(驱动)单元。
a) 差速器单侧回转布置
标引序号说明:
1——加载(驱动)单元;
2——转矩传感器;
3——驱动(加载)单元;
4——转矩传感器;
5——被试箱;
6——转矩传感器;
7——加载(驱动)单元。
b) 差速器双侧回转布置
图2 横置变速器测试布置示意图
5.1.2 技术要求
T/CMCA 0015—2020
5
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定值加载测试能力;
b) 在被试箱输入转速为 5 r/min ~ 30 r/min 条件下可以平稳运行和加载;
c) 驱动转速测量精度不低于 0.5 r/min,控制精度不低于 1 r/min;
d) 加载转矩测量精度不低于 0.5 % FS ,控制精度不低于 2% FS;
e) 转矩、转速连续可调;
f) 可正转和反转;
g) 有安全防护设计。
5.2 其他器具
5.2.1 清洗剂
推荐采用 NY — 120 溶剂汽油、乙醇、丙酮等。
5.2.2 齿面涂料
推荐采用油性速干着色剂,例如摩擦漆、普鲁士蓝软膏、划线用蓝油、红丹等。
5.2.3 观察与记录器具
可采用数码相机、透明胶带、毛面白纸、记录笔、工业内窥镜和渐开线展开测绘仪。
6 测试规程
6.1 测试工况
6.1.1 对于新开发产品,推荐按表 1 要求对所有挡位齿轮进行试验,或按企业标准进行。
6.1.2 对于已有产品的性能优化,可根据问题工况确定测试齿轮和最大加载转矩的百分比。
表1 测试工况
转动、加载方向
被试箱输入端转矩
(最大转矩
a
的百分比)
被试箱输入端转速
r/min
目标齿轮副中低速
齿轮的转动圈数
正转正拖;
反转反拖(接触齿面与正
转正拖相同)
<25%(自选工况)
5~30 3~5
25%
50%
75%
100%
反转正拖;
正转反拖(接触齿面与反
转正拖相同)
10%
20%
自选工况
a 对于发动机驱动的变速器,最大转矩为发动机最大转矩;
对于电机驱动的变速器,最大转矩为电机的峰值转矩;
对于发动机、电机混合驱动的变速器,按驱动部位分为3 种:1)发动机驱动部位为发动机最大转矩;
2)电机驱动部位为电机峰值转矩;3)混合驱动部位为发动机与电机输出转矩的耦合最大转矩。
T/CMCA 0015—2020
6
6.2 操作步骤
应依次完成以下操作:
a) 将被试箱安装在试验台上;
b) 输入测试参数;
c) 激活加载单元;
d) 启动驱动单元,开始定值加载运转;
e) 完成测试后停止运转,记录接触斑点(见 7.1)。如需拆解被试箱,应确保不损伤齿面涂层印
痕,并关注多次拆解后被试箱的装配精度。
对于多挡位变速箱,提前设计测试挡位和加载比例、次序,在保证能够获得所有目标齿轮有效接触
斑点前提下,集中测试和记录,尽量减少拆箱次数。
7 记录与测量
7.1 记录
7.1.1 可采用拍照、拓印、手工绘图、专用记录仪绘制等方式(参见 GB/T 18620.4—2008 之 9.1.6)。
7.1.2 接触斑点应按被试箱、齿轮、齿面进行编号,标明齿顶、齿根和朝向前、后。
7.1.3 推荐记录表格式见表 2 。
7.2 测量
可采用量尺或专用测量仪对接触斑点面积进行测量,并计算或估算接触率。
表2 接触斑点记录表例
被试箱号:
齿轮编号:(常啮合及各挡位齿轮) 涂料信息:
试
验
序
号
驱动
方向
加载
比例
测试
转速
r/min
转动
圈数
记录方式:
测试结果
主动齿轮啮合面 被动齿轮啮合面 备注
1
正转
正拖;
反转
反拖
25%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2 5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T/CMCA 0015—2020
7
表2 接触斑点记录表例(续)
被试箱号:
齿轮编号:(常啮合及各挡位齿轮) 涂料信息:
试
验
序
号
驱动
方向
加载
比例
测试
转速
r/min
转动
圈数
记录方式:
测试结果
主动齿轮啮合面 被动齿轮啮合面 备注
3
75%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4 10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5
反转
正拖;
正转
反拖
1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6 20%
齿根
齿顶
齿顶
齿根
8 接触斑点的评价
8.1 当需要与系统仿真软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时,以接触斑点的位置、形状、大小及随载荷变化而变
化的趋势与系统仿真分析结果一致为目标。如果二者不一致,应复核被试箱测试前检测的加工和装配精
度相关数据与仿真输入数据的符合性。如复核结果符合,则应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调整。
8.2 当不需要与系统仿真软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时,可参考以下原则进行评价:
——允许接触斑点位置、形状和大小随载荷变化而变化;
——在重点关注的载荷条件下不应出现边缘接触,且接触率最好在 60%~85%;
——接触斑点以连续、圆滑、饱满的椭圆为好,斜齿轮理想的接触斑点形状及方向示意见图 3。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T/CMCA 0015—2020
8
图3 斜齿轮接触斑点示意图
8.3 在记录测试结果时,应观察是否存在一个轮齿双面与相啮齿轮的两个齿同时接触。若存在,说明
被试箱加工或装配存在问题。
8.4 由于被试箱存在加工及装配误差,接触斑点测试结果具有一定分散性,建议对同一型号的多个被
试箱在相同工况下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与被试箱零件测试前尺寸检测记录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接
触斑点在误差范围内随具体误差值变化的规律。如多个被试箱测试结果分散性过大,需复核被试箱零件
加工和装配情况。
T/CMCA 0015—2020
9
参 考 文 献
[1] GB/Z 18620.4—2008 圆柱齿轮 检验实施规范 第 4 部分:表面结构和轮齿接触斑点的检验
[2] QC/T 568—201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 台架试验方法
[3] 赵向飞,杨超,张敬彩. 变速箱齿轮接触斑点试验台的研究与设计[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3(12 )
[4] 张敬彩, 杨超, 董阳. 加载方式对变速箱接触斑点影响分析[J]. 机械传动 2014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