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

DB44/T 2658-2025 下肢动脉硬化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指南

  • 文件大小:731.49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0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下肢动脉硬化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指南》(DB44/T 2658-2025)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LLA)患者的健康管理,涵盖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中西医治疗、随访等内容,旨在提供标准化管理流程。


​二、术语与定义​

  • ​下肢动脉硬化(LL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引发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溃疡甚至坏死。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LA进展至血管闭塞引起缺血症状的疾病。
  • ​踝肱指数(ABI)​​:踝部与肱动脉收缩压比值,用于评估缺血程度。
  • ​脱疽​​:中医病名,对应LLA、糖尿病足坏疽等肢体坏疽性疾病。

​三、风险评估​

1. ​​危险因素​

  • ​不可控因素​​:年龄(≥65岁高危)、男性、家族史、女性更年期。
  • ​可控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久坐、高脂饮食、睡眠障碍。

2. ​​检验检查项目​

  • ​基础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
  • ​专科检查​​:
    • 体格检查(动脉搏动、皮肤温差、Buerger试验);
    • 影像学检查(CDUS、CTA、MRA、DSA);
    • 功能评估(ABI/TBI)。

3. ​​高风险人群标准​

  • 年龄≥65岁;
  • 50~64岁伴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慢性肾病/家族史;
  • <50岁伴糖尿病+1项额外风险因素;
  • 合并其他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如冠心病、颈动脉狭窄)。

4. ​​ASO分级标准​

分级 症状 分期
0 无症状 无症状ASO
1-3 轻/中/重度间歇性跛行 症状性ASO
4-6 静息痛/溃疡/坏疽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

​四、健康管理内容​

​1. 高风险人群与无症状ASO​

  •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地中海饮食(豆类、蔬果、全谷物),限盐(<6g/天)、限油(<20g/天),红肉<75g/天。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酒精摄入≤100g/周。
  • ​药物干预​​:
    • 无症状ASO不常规推荐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
  • ​控制目标​​:
    • BMI:18.5~24 kg/m²;
    • 血压:收缩压120~129 mmHg;
    • 血糖:HbA1c<7%(预期寿命短者<8.5%);
    • 血脂:LDL-C<2.6 mmol/L或降幅≥50%。

​2. 症状性ASO与CLTI​

  • ​二级预防​​:
    • ​抗血栓治疗​​:
      • 无高危因素:单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高危因素(如既往截肢、心衰):双通道抗凝(阿司匹林+利伐沙班)。
    • ​降压治疗​​:首选ACEI/ARB,收缩压目标120~129 mmHg。
    • ​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为基础,LDL-C目标<1.4 mmol/L(降幅>50%),必要时联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 ​降糖治疗​​:HbA1c<7%,优选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
    • ​扩血管药物​​:西洛他唑(一线)或萘呋胺,改善跛行症状。
  • ​血运重建指征​​:
    • 重度跛行/CLTI经保守治疗无效;
    • 优先选择腔内治疗(如PTA),高风险患者避免开放手术。
  • ​创面处理​​:清创、负压治疗、植皮;干性坏疽需消毒包扎,严重感染或坏死需截肢。

​五、中医防治​

​1. 辨证分型与治法​

证型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寒湿阻络证 温经散寒活血 阳和汤加减 脉管复康片、金匮肾气丸
血脉瘀阻证 活血化瘀通络 桃红四物汤加味 活血通脉胶囊
热毒蕴结证 清热利湿活血 四妙勇安汤加味
热毒伤阴证 清热解毒养阴 顾步汤加减 通塞脉片
气虚血瘀证 补气养血 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八珍丸

​2. 外治法​

  • ​无溃疡​​:冲和膏外敷、毛冬青水煎浸泡、艾灸(涌泉、足三里)。
  • ​有溃疡​​:清创后外敷生肌玉红膏,“蚕食法”逐步清除坏死组织。

​3. 中医适宜技术​

  • ​针灸/艾灸​​:温经通络,每日1次,10次/疗程。
  • ​耳穴埋豆​​:取心、肝、脾等反射点,按压3~5分钟/次,每日3次。
  • ​中药沐足​​:
    • 寒湿证:桂枝、附子、鸡血藤;
    • 血瘀证:乳香、没药、冰片;
    • 气虚证:黄芪、红花、牛膝。

​六、随访管理​

  • ​高风险人群/无症状ASO​​:每3~6个月评估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
  • ​症状性ASO​​:
    • 每年随访ABI/TBI、CDUS;
    • 血运重建术后:4~6周首次复查,后每3~12个月评估通畅性。
  • ​CLTI患者​​:
    • 重点监测伤口愈合、心血管事件及对侧肢体;
    • 旁路移植术后需定期CDUS检查(3/6/12/24个月)。
  • ​心血管风险评估​​:
    • 中/高危人群每年体检,采用 ​​China-PAR模型​​(基于年龄、血压、血脂等11项指标预测10年及终生风险)。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 ​附录A​​:China-PAR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量化10年及终生风险)。
  • ​参考文献​​:引用国际指南(如2019全球血管指南、2024ACC/AHA指南)及中医经典(《中医外科学》)。

​核心特点​​:

  1. ​中西医结合​​:西医侧重危险因素控制与血运重建,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与外治技术。
  2. ​分层管理​​:按风险分级(无症状/症状性/CLTI)制定个体化方案。
  3. ​预防优先​​: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生活方式,延缓疾病进展。
  4. ​标准化流程​​:从诊断到随访均提供明确标准(如LDL-C目标值、ABI检测频率)。

此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框架。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