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4482-2025 棉花苗病测报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226.88 KB
- 标准类型:农牧渔类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3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NY/T 4482-2025 棉花苗病测报技术规范》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标准基本信息
- 标准名称:棉花苗病测报技术规范
- 标准号:NY/T 4482-2025
- 归口单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 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
- 适用范围:适用于棉花苗病的测报调查和预报,涵盖叶部苗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和根茎部苗病(立枯病、猝倒病等)。
二、核心术语定义
- 棉花苗病:苗期病害统称,按部位分为:
- 叶部苗病: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ossypii)、褐斑病(Phyllosticta gossypina)等。
- 根茎部苗病: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等。
- 发病率:发病株数占总调查株数的百分比。
- 病情严重度:单株发病程度的分级指标(0-5级)。
- 病情指数:综合病害普遍度与严重度的指标(计算公式:
I=/frac{/sum (l_i /times d_i)}{L /times 5} /times 100)。
三、病情分级标准
1. 严重度分级(表1)
| 级别 | 茎基部/主根病斑占比 | 叶片症状 |
|---|---|---|
| 0 | 无病斑 | 无病斑 |
| 1 | 1%~10% | 1片叶病斑未枯死 |
| 2 | 11%~25% | 所有叶病斑未枯死 |
| 3 | 26%~50% | 所有叶病斑,1片枯死 |
| 4 | 51%~75% | 所有叶病斑,≥2片枯死 |
| 5 | >75%或整株枯死 | 整株萎蔫/枯死 |
2. 发生程度分级(表2)
| 程度 | 病情指数(I) | 发病率(Y%) | 发生面积比率(Z%) |
|---|---|---|---|
| 1级(轻) | 0.01≤I<1.0 | 0.1≤Y<3.0 | Z<3.0 |
| 2级(偏轻) | 1.0≤I<5.0 | 3.0≤Y<15.0 | 3.0≤Z<5.0 |
| 3级(中) | 5.0≤I<10.0 | 15.0≤Y<30.0 | 5.0≤Z<10.0 |
| 4级(偏重) | 10.0≤I<30.0 | 30.0≤Y<50.0 | 10.0≤Z<20.0 |
| 5级(大) | I≥30.0 | Y≥50.0 | Z≥20.0 |
四、调查技术要求
1. 系统调查
- 时间:棉苗出土后每7天1次,连续3次。
- 地点:选择连茬、低洼、密植的重病田,分早/中/晚生育期类型田(西北棉区≥667m²/块,其他≥66.7m²/块)。
- 方法:每田5点取样,每点20株,记录病级、死苗数,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
2. 病情普查
- 触发条件:系统调查达2级及以上时,5天内开展。
- 方法:按品种/长势选5块代表田,每田5点取样(每点20株),计算病情指标。
五、预测方法
- 短期预报:基于子叶期病情,结合播种时间、播种后1月气候、品种抗性等因子预测当年病情。
- 年度长期预报:依据当年病情,结合次年天气预报、品种抗性、连作年限、土壤质地等预测次年趋势。
六、数据管理要求
- 收集内容:种植面积、主栽品种、播种期、气象数据。
- 汇总内容:苗病发生程度、防治情况。
- 报送要求:全国标准化监测站于每年5月31日前报送《棉花苗病病情调查表》(表3),包含:
- 调查地点、播期、主要病害种类。
- 各级病株数、总株数、发病率、病情指数等12项字段。
七、附件表格(表3)
棉花苗病病情调查表涵盖字段:调查地点、播期、苗病主要种类、调查时间、0-5级病株数、总株数、发病株数、发病率、病情指数、发生面积占比、死苗率。
核心要点总结
- 分级体系:首创病情严重度(0-5级)与发生程度(1-5级)双重标准。
- 动态监测:系统调查与普查结合,明确触发条件和操作规范。
- 预测模型:区分短/长期预报,整合气候、品种、耕作等多因子。
- 数据闭环:严格规定数据收集、汇总及上报流程,确保监测连续性。
此标准为棉花苗病科学防控提供了全流程技术支撑,适用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植保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