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747-2025 东北冷涡判别
- 文件大小:526.28 KB
- 标准类型:气象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0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东北冷涡判别标准(QX/T 747-2025)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
- 规定了东北冷涡的判识标准和强度等级划分方法。
- 适用对象:专门用于东北冷涡的监测和判别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 东北冷涡(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 地理位置: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及其附近(东经105°~145°,北纬35°~60°)。
- 大气层次:位于对流层中、上层(以500 hPa等压面为核心)。
- 系统属性:天气尺度的气旋性冷涡旋(闭合低压系统)。
3. 东北冷涡判识标准
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指标:
- 3.1 地理指标
- 冷涡的生成或移入区域:东经105°~145°、北纬35°~60° 的矩形范围内。
- 3.2 环流指标
- 在 500 hPa 等压面天气图上,需存在 至少一条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间隔为4位势什米)。
- 3.3 生命史指标
- 持续时间 ≥ 3天(从生成、移入至消散)。
4. 东北冷涡强度等级划分
依据 强度指数(G_d
) 分为三级(单位:位势什米/dagpm):
强度等级 | 强度指数 G_d |
---|---|
强 | G_d /geq 33 |
中 | 16 < G_d < 33 |
弱 | G_d /leq 16 |
5. 强度指数(G_d
)计算方法
- 公式:
G_d = /left| GH - GH_{s10} /right|
- 参数说明:
GH
:冷涡闭合等高线区域内 500 hPa位势高度最低点的位势高度(dagpm)。GH_{s10}
:与最低点 同经度、南移10个纬度处 的500 hPa位势高度(dagpm)。
- 物理意义:
通过冷涡中心与南部背景场的位势梯度,量化冷涡的冷暖对比强度。
6. 补充说明
- 标准制定依据:
- 参考气象学经典文献(如《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 版权与出版:
- 由气象出版社出版(2025年3月),版权受法律保护。
- 免责声明:
- 文件可能涉及专利,但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7. 参考文献
涵盖权威学术资源:
- 张立祥等(2009)《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 孙力等(1994)对东北冷涡与环流系统的研究
- 朱乾根《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
- 《气象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二版)
核心要点
- 判识三要素:特定地理范围 + 500 hPa闭合等高线 + ≥3天生命史。
- 强度量化:基于位势梯度(
G_d
)划分弱、中、强三级。 - 业务导向:为气象业务提供统一、可操作的东北冷涡判别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