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753-2025 气象数字对象标识符 气象数据码
- 文件大小:628.2 KB
- 标准类型:气象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0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QX/T 753-2025 气象数字对象标识符气象数据码》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适用范围
- 适用对象:气象数据(含原始观测记录、衍生加工产品)。
- 核心功能:为气象数据分配唯一标识码(气象数据码),用于数据识别、管理及服务追溯。
二、术语定义
- 气象数据
- 地球大气状态、现象及变化过程的记录(文字/数字/图像/音视频等),载体包括纸质、磁性、光电子介质。
- 气象数据码
- 基于气象数字对象标识符(MOID)生成的唯一代码,承载数据生产者、内容、时空范围、分类等信息。
三、编码结构(共12段)
格式: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
-
固定段(X1-X6)
X1=1(ISO管理)X2=2(国家成员体编码体系)X3=156(中国国家代码)X4=416(气象行业代码)X5:机构节点代码(如CMA-AH=安徽省气象局,依QX/T 617附录A)X6=D3(气象数据分类代码)
-
可变段(X7-X12)
- X7:生产机构代码(按QX/T 617附录C,如
AH-MIC=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 - X8:一级分类代码(按GB/T 40153-2021表1,如
SURF=地面气象资料)。 - X9:属性代码(关键规则):
- 直接引用:大气成分(QX/T 124)、农业/生态气象(QX/T 619)、卫星资料(QX/T 327)的属性代码。
- 自定义属性:未涵盖的数据需自定义属性代码(如内容/要素/仪器类别),经MOID管理机构审核。
- 多属性合并:多个属性代码排序后,经SM3算法生成256比特杂凑值,截取前8位作为编码(例:人工观测天气现象→输入
MANOBSWEAWEP)。
- X10:生产日期(北京时,格式
YYYYMMDD,如20231228)。 - X11:2-8位随机码(数字/字母组合,用于区分同类数据)。
- X12:4位防伪校验码(对前11段二进制数按CRC-4算法生成冗余码,高位补零)。
- X7:生产机构代码(按QX/T 617附录C,如
四、数据码获取流程
- 申请提交:
- 向MOID管理机构提交数据基本信息(名称、简介、要素、时空范围、分辨率、分类、生产者等,详见标准表A.1示例)。
- 审核与公示:
- 管理机构审核信息,通过后公示;公示无异议则分配数据码。
- 驳回处理:
- 审核/公示未通过需补充修改后重新申请。
五、示例编码解析
-
地面天气现象产品
- 编码:
1.2.156.416.CMA-AH.D3.AH-MIC.SURF.WEP.20231228.DAA6E7B7.0003 - 解读:
CMA-AH:安徽省气象局AH-MIC: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SURF:地面气象资料WEP:天气现象属性0003:CRC校验码
- 编码:
-
数值预报产品
- 编码:
1.2.156.416.CMA.D3.NMC.NAFP.CMANDFS.20230922.BA.0002 - 解读:
NMC:国家气象中心NAFP:数值预报产品CMANDFS:模式名称
- 编码:
六、关键技术引用
- 加密算法:属性码生成采用SM3密码杂凑算法(GB/T 32905)。
- 校验机制:防伪校验码使用CRC-4(ITU-T G.704附录A.3)。
- 分类依据:
- 通用分类(GB/T 40153)
- 专项分类(大气成分QX/T 124、卫星资料QX/T 327、农业气象QX/T 619)。
七、核心价值
- 唯一性:通过结构化编码实现气象数据的全球唯一标识。
- 可追溯性:通过编码解析生产者、时间、属性等关键元数据,支持数据溯源和服务监管。
- 标准化:统一行业数据标识体系,促进跨机构数据共享与集成。
此标准为气象数据管理提供了技术规范,确保数据标识的权威性、一致性和可扩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