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TS 235-2025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2.94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2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规范》(T/CITS 235-2025)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
- 适用于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
- 规范内容包括人员要求、检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GB/T 42060(医学实验室样品管理要求)和CNAS-GL039-2019(分子诊断性能验证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 循环肿瘤细胞(CTC):从实体瘤脱落进入外周血的肿瘤细胞(不适用于非实体瘤)。
- 分子分型:通过核酸、蛋白等标志物对CTC进行亚型分析。
4. 人员要求
- 资质:需检验医学、病理学或临床医学背景,固定岗位人员。
- 培训:需理论+实践考核,定期能力比对(如典型CTC图谱识别)。
- 档案:记录培训内容、考核结果,定期审查资质。
5. 检测技术要求
5.1 标本采集
- 类型:抗凝全血。
- 要求:
- 采血部位和时间点需固定(根据诊疗方案)。
- 优先使用检测方法配套的采血管。
- 遵循GB/T 42060(如避免输液侧采血、压脉带使用≤1分钟)。
5.2 标本处理
- 制度:建立标本接收、存储、销毁流程。
- 时效:立即送检或按方法要求保存(如限时转移)。
- 销毁:到期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5.3 检测方法
-
总体要求:
- 步骤:分离富集→鉴定→下游分析(数量、形态、分子特征等)。
- 性能评估:回收率、检测限、精密度、抗干扰能力等。
- 灵敏度:需检测≤10个CTC/5mL血。
- 多参数能力:包括上皮/间质型CTC、基因突变等。
-
分离富集:
- 根据技术原理选择方法(如微流控、磁珠法)。
- 需高捕获率、高特异性,兼顾通量需求。
-
鉴定与分析:
- 技术:免疫荧光、原位杂交、PCR等。
- 标志物选择:结合肿瘤类型和细胞形态。
- 下游应用(如单细胞测序)需保持细胞活性。
5.4 结果判定与报告
- 判定:结合临床、病理、影像学结果综合评估。
- 报告内容:
- 受检者信息、标本详情、方法学描述、检测结果(计数、分型、图像等)。
- 局限性说明及必要解释。
6. 质量控制与保证
6.1 检测系统性能验证
- 试剂/设备:需医疗器械注册,兼容性验证。
- 验证参数:回收率(80%~120%)、检测限、精密度等(附录A提供方法)。
- 跨癌种验证:需≥3种肿瘤细胞系验证泛癌种方法。
6.2 分析前质量管理
- 采血规范:规定采血时间、禁食要求、采血管类型等。
- 标本接收:检查凝血、溶血等异常,记录可追溯信息。
6.3 分析中质量管理
- 质控程序:覆盖分离、鉴定全流程,失控时需记录原因。
- 试剂/设备:定期检查有效期、校准维护。
- 室内质控:
- 微流控法监控流速和芯片均一性。
- 磁珠法设阴阳性质控品。
- 室间比对:每年≥1次,5份标本(含阴/阳对照)。
6.4 分析后质量管理
- 结果审核:核查标本质量、仪器状态、临床相关性。
- 报告签发:由资质人员审核,保护隐私。
附录A(资料性)
- 回收率验证:掺入肿瘤细胞(如MCF-7、HeLa)至健康人血,计算回收率。
- 检测限验证:梯度稀释细胞悬液,评估最低检出限。
- 精密度测试:高/中/低值模拟血样重复检测10~20次。
- 抗干扰测试:加入甘油三酯、胆红素等干扰物验证。
参考文献
- 引用国内专家共识、国际期刊(如Nat Rev Cancer)及行业指南,强调CTC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
核心要点
- 标准化流程:从标本采集到报告签发全程规范。
- 技术多样性:支持多种分离/鉴定技术,兼顾灵敏度和特异性。
- 质控严格:覆盖分析前、中、后环节,强调验证和比对。
- 临床应用导向:结果需结合临床资料,报告需包含解释和局限性。
- 跨癌种适配:要求多肿瘤类型验证,确保方法普适性。
该标准为CTC检测提供了全面、可操作的技术框架,适用于临床和科研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