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QSES 23-2024 御临河流域(重庆段)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指南
- 文件大小:2.94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2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御临河流域(重庆段)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指南》(T/CQSES 23-2024)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与适用性
- 适用范围:适用于御临河流域(重庆段)内水田、旱地通过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监测。
- 核心内容:涵盖监测区域选取、点位布设、监测方法、样品处理、污染负荷计算及质量控制等全流程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国家标准(GB/T)、行业标准(HJ、NY/T等)及水利标准(SL)共30余项,涉及水质、土壤、流量监测等领域,如:
- 水质监测:HJ 636(总氮)、HJ 828(COD)、GB/T 11893(总磷)等。
- 土壤监测:HJ 717(全氮)、HJ 632(全磷)等。
- 流量监测:SL 537(水位-流量法)、SL 337(流速-面积法)。
3. 术语与定义
- 明确关键概念,如:
- 农田面源污染:氮、磷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过程。
- 农田排放口:农田排水最终汇入河道的出口。
- 排放系数:单位面积农田年均排入河道的污染物量(kg/(hm²·年))。
4. 监测区域与点位布设
- 区域选取:选择农业活动集中、面源污染突出且无其他污染源干扰的区域。
- 监测单元:根据灌溉模式、种植类型等划分代表性农田区域。
- 点位布设:
- 灌溉取水口:监测灌溉水质。
- 农田排放口:同步监测流量和水质(入河污染核心点位)。
- 土壤监测:按HJ/T 166规范布点。
5. 监测方法
- 周期要求:至少1个自然年,覆盖不同水文期(汛期/非汛期)。
- 流量监测:
- 优先在线自动监测(间隔≤10分钟),采用“水位-流量”或“流速-面积”法。
- 水质监测:
- 采样时段:降雨/灌溉产流期间,依据出流或流速阈值判定起止时间。
- 采样频次:降雨初期密集(0.5~1小时/次),后期放宽(1~2小时/次);灌溉事件至少2次。
- 采样方式:人工(HJ 494)或自动(HJ/T 372)采样。
- 土壤监测:与水质同步或略少,事件前后采集。
6.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水样指标:流量、COD、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氮、磷酸盐等,对应方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
- 土样指标:含水量、pH、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等,采用凯氏法、碱熔分光光度法等。
7. 样品保存与运输
- 水样按HJ 493执行,土壤样按HJ/T 166执行,确保样品完整性。
8. 污染负荷与排放系数计算
- 地表径流量:通过流量时间积分计算(公式1)。
- 污染负荷:
- 入河负荷(公式2):基于浓度与流量时间积分。
- 净入河负荷(公式3):扣除灌溉水背景浓度影响。
- 逐级扩展至监测单元(公式6-7)和区域(公式8-9)。
- 排放系数:单位面积年均负荷(公式10)。
9. 质量控制
- 设备校验:自动采样器(HJ/T 372)、流量仪(SL 537/SL 337)。
- 数据质量:水质(HJ/T 92)、土壤(HJ/T 166)监测规范,异常值按GB/T 4883处理。
10. 附录与补充
- 提供计算公式、监测指标与标准对照表(表1),确保操作可追溯性。
核心特点
- 系统性:覆盖“监测-分析-计算-质控”全链条。
- 地域针对性:专为御临河流域(重庆段)设计,兼顾水田/旱地差异。
- 技术融合:结合自动监测与人工采样,平衡精度与可行性。
- 数据标准化:严格引用国标/行标,强化结果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