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GCSC 021-2025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 文件大小:18.01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T/ZGCSC 021-2025《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总体框架
1. 一级指标与权重
| 一级指标 | 权重 | 核心内涵 |
|---|---|---|
| 转型场景 | 50% | 衡量数字化转型在六大领域的应用成效 |
| 转型支撑 | 30% | 评估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支撑能力 |
| 转型生态 | 20% | 评价制度、运营与创新环境 |
2. 二级指标(12项)
- 转型场景(6项):数字经济、产城融合、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绿色宜居、安全韧性
- 转型支撑(3项):共性支撑平台、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赋能体系
- 转型生态(3项):适数制度、运营运维、创新发展
3. 三级指标(43项)与四级指标(200+项)
覆盖具体建设目标,如数字经济包含“发展规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等三级指标。
二、核心指标详解
1. 转型场景(50%)
(1) 数字经济(20%)
- 发展规模: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率(≥12.5%得满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7%满分)。
- 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45%满分)、农产品网络销售占比(≥15%满分)。
- 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满分)、软件业增加值增长率(≥24%满分)。
(2) 产城融合(15%)
- 国土空间数字化:多维数字化应用场景数量(≥9项满分)。
- 城市更新:CIM平台应用率(≥80%满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率(≥80%满分)。
- 智慧商圈/园区:智慧停车覆盖率(≥80%满分)、能耗数字化管理普及率(≥80%满分)。
(3) 城市治理(20%)
- 一网统管:覆盖层级(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得满分)。
- 基层智治:矛盾纠纷系统覆盖率(≥80%满分)、网格融合领域数(≥5领域满分)。
- 城乡协同:智慧行政村覆盖率(≥80%满分)。
(4) 公共服务(20%)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80%满分)、“一件事一次办”上线率(≥80%满分)。
- 医疗/教育:电子病历普及率(≥80%满分)、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率(≥80%满分)。
- 交通/文旅:公交实时预报覆盖率(≥80%满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率(≥80%满分)。
(5) 绿色宜居(10%)
- 环境监测: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覆盖率(≥80%满分)。
- 双碳管理: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率(≥80%满分)、绿色建筑达标率(≥80%满分)。
(6) 安全韧性(15%)
- 物理安全:安全风险监测平台覆盖领域(≥14/18领域满分)、消防设施监测率(≥80%满分)。
- 数字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备案率(≥80%满分)、密码应用覆盖率(≥80%满分)。
2. 转型支撑(30%)
(1) 共性支撑平台(35%)
- 公共组件:建设数量(≥60个满分)、使用率(≥80%满分)。
- AI能力:城市大模型平台建设(建成得满分)、赋能场景数(≥40个满分)。
- 时空信息:实景三维覆盖率(≥80%满分)、CIM平台数据覆盖率(≥60%满分)。
(2) 数字基础设施(30%)
- 网络:千兆光纤用户占比(≥10%满分)、5G基站数/万人(≥26个满分)。
- 算力:算力规模增长率(≥27%满分)、智能算力占比增长率(≥15%满分)。
- 感知终端:市政管网监测率(≥30%满分)、物联终端感知成功率(≥80%满分)。
(3) 数据要素赋能体系(35%)
- 制度体系:数据产权等制度建立数量(≥4项满分)。
- 数据管理:政务数据编目率(≥80%满分)、问题数据整改率(≥80%满分)。
- 流通利用:公共数据开放率(≥80%满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4类满分)。
3. 转型生态(20%)
(1) 适数制度(35%)
- 组织机制:领导机构设立(30分)、顶层规划制定(35分)、纳入绩效考核(35分)。
- 制度规范:标准体系(50分)与规章制度(50分)建设情况。
(2) 运营运维(35%)
- 长效运营:建立机制得100分,仅有计划得50分。
- 考核评价:建立机制(50分)并开展评价(50分)。
(3) 创新发展(30%)
- 方法创新:智慧化改革实践数量(≥5项满分)。
- 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场景数(≥10项满分)、研发投入增长率(≥7%满分)。
- 场景创新:年度发布创新场景数(≥50个满分)。
三、关键补充说明
-
自选指标(附件1)
- 允许各地增设不超过10分的特色指标,体现本地转型亮点(如特色产业、治理创新)。
- 要求可量化、避免与现有指标重复。
-
测算方法
-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业务部门数据、物联感知、第三方监测等6类渠道。
- 计算公式:四级指标加权汇总(公式:
P = /sum (Q_{ijkq} /times W_{ijkq})),有效样本需覆盖≥60%指标。
-
特色设计
- 区间打分制:多数指标按阈值区间评分(如≥80%得100分,60-80%得80分)。
- 动态更新:参考值依据国家规划、行业标准动态调整。
四、典型创新点
- 前沿技术融合:将城市大模型、可信数据空间、CIM平台等纳入评价。
- 量化导向:突出数字经济增加值、算力规模等硬性指标。
- 韧性安全:区分物理空间(如灾害预警覆盖率≥90%)与数字空间安全。
- 城乡协同:要求智慧行政村覆盖率达80%,推动城乡数字化均衡。
此标准通过系统化、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全景式评估工具,兼具战略指导性与实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