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团体标准

T/ZGCSC 017-2025 车辆-城市网络 交通融合感知通用技术要求

  • 文件大小:13.49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团体标准 ​​T/ZGCSC 017-2025《车辆-城市网络交通融合感知通用技术要求》​​ 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 规定了车辆-城市网络(VCN)交通融合感知的 ​​总体技术框架​​,涵盖平台系统与配套基础设施的通用技术要求。
  • 适用于指导城市车路交通智能感知系统的 ​​设计、建设、运行​​,为车路协同感知系统提供标准化的逻辑架构、设备设施、功能与性能指标要求。
  • ​不涵盖​​ 独立的感知数据源(如交通管制、气象等外部要素)。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 ​​36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
    • 智慧城市术语(GB/T 37043)、智能运输系统通用术语(GB/T 20839)、交通信息服务术语(GB/T 29108)。
    • 通信协议(如 LTE-V2X、IEEE 802.11p)。
    • 设备规范(如车载单元 OBU、路侧设施 RSU)。
    • 安全要求(如 GB/T 3920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三、术语与定义​

  • 定义 ​​16项关键术语​​,包括:
    • ​车辆-城市网络(VCN)​​:基于车车/车路无线通信的动态自组织网络,支持交通安全、自动驾驶等应用。
    • ​交通融合感知​​:通过多源数据(视频、图像、文本等)综合分析道路、车辆、行为等要素,预测交通态势。
    • ​感知数据源​​:提供数据的硬件/软件(如路侧设施、车载传感器)。
    • ​交通要素画像​​:多维度构建交通要素的描述性标签(如车辆行为画像)。
    • 其他术语:事件预警、交通风险、交通事件、实时交通信息等。

​四、交通融合感知架构​

​1. 总体架构​

  • 分为 ​​感知平台​​(核心组件)和 ​​配套基础设施​​。
  • 核心组件实现感知能力,表现形式可为系统、平台或功能模块。

​2. 感知平台框架​

  • 包含 ​​6大核心模块​​:
    • ​数据汇聚​​:采集、预处理(筛选、转换、归并、补全、标签化)、存储(支持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
    • ​数据分析​​:交通事件分析、交通行为分析、交通态势分析(含风险预测)。
    • ​信息展示​​:交通事件、行为、整体/专题态势(设施运行、交通流、脆弱性等)可视化。
    • ​事件预警​​:监测告警(分级别告警)、专题预警(分级管理)。
    • ​数据服务接口​​:支持数据交换、分析、联动处置,需满足安全性。
    • ​资源管理​​:策略管理、规则管理、模型管理、事件库管理、风险库管理。

​3. 设备设施框架​

  • ​基础通信网络​​:支持 4G/5G、C-V2X 等通信方式。
  • ​车载设备​​:通信设备、感知单元、算力单元(如 OBU/T-BOX)。
  • ​路侧设备​​:通信设备、感知单元(摄像头/雷达等)、算力单元(如 RSU/MEC)。

​五、平台系统要求​

​1. 通用要求​

  • ​时空参照系​​:
    • 采用 ​​GNSS 时空基准​​(如北斗/WGS84 坐标系)。
    • 时间同步精度 ​​≤±1ms​​,空间坐标转换误差 ​​≤±0.5m​​。
  • ​授时要求​​:
    • 分 ​​E1-E5 五级精度​​(100ms 至 <100μs),支持 PTP/1PPS+ToD/5G 授时接口。
  • ​高精度地图​​:
    • 平面精度 ​​≤±0.5m​​(主干道),高程精度 ​​≤±0.3m​​。
    • 包含道路几何、交通标志/信号灯、周边建筑等地物信息。
    • 更新频率:主干道 ​​≥每周1次​​,其他区域 ​​≥每月1次​​。

​2. 系统功能要求​

  • ​数据汇聚​​:支持主动/被动采集、多协议(C-V2X/NTCIP 等)、多数据类型(道路/车辆/行为数据)。
  • ​数据分析​​:
    • 交通事件分析(事故/拥堵/管制等)。
    • 行为分析(异常驾驶/行人行为识别与预测)。
    • 态势分析(基础设施风险、区域交通画像)。
  • ​信息展示​​:
    • 实时展示事件、行为、整体/专题态势(设施、交通流、脆弱性等)。
    • 支持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分析报告生成(含处置建议)。
  • ​事件预警​​:支持自定义监测规则、分级告警(平台/短信/邮件)、预警流程管理。
  • ​接口与资源管理​​:支持与外部系统(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3. 感知性能要求​

  • ​交通参与者感知​​:
    • 识别准确率:正常场景 ​​≥95%​​,复杂场景(恶劣天气/遮挡)​​≥85%​​。
    • 定位精度:水平 ​​≤±0.3m​​,垂直 ​​≤±0.5m​​;延迟 ​​≤1秒​​。
  • ​交通事件感知​​:
    • 事故识别率 ​​≥95%​​,违法行为识别率 ​​≥98%​​。
    • 定位精度:水平 ​​≤±1m​​,延迟 ​​≤3秒​​。
  • ​交通运行状态感知​​:
    • 状态识别准确率 ​​≥92%​​(高峰时段 ​​≥88%​​)。
    • 数据更新频率:主干道 ​​≥5次/分钟​​,支路 ​​≥2次/分钟​​。

​六、设备设施技术要求​

​1. 基础通信网络​

  • 支持 ​​C-V2X RSU、5G-A 通感一体、6G 通信感知​​:
    • ​5G-A​​:要求下行万兆/上行千兆速率,URLLC 场景时延 ​​≤4ms​​。
    • ​6G​​:支持感知服务(目标检测/定位)、通感算一体化。

​2. 信息感知单元​

  • ​路侧设备(RSU)​​:
    • 功能:多车通信、路况广播、设备互联。
    • 性能:通信半径(城市 ​​500m​​/高速 ​​800m​​),抗恶劣环境。
  • ​车载设备(OBU)​​:
    • 功能:V2V/V2I 通信、状态反馈。
    • 性能:高速通信抗干扰,安装于挡风玻璃内侧。

​3. 算力单元​

  • ​路侧算力(MEC)​​:
    • 功能:实时数据处理(如 ​​100,000 MPS​​)、协同决策(信号灯优化)。
    • 性能:延迟 ​​≤800ms​​,防护等级 ​​IP67​​。
  • ​车载算力​​:
    • 功能:自动驾驶决策(L2 级算力 ​​≥20k DMIPS​​)、系统协同。
    • 性能:响应延迟 ​​≤200ms​​,耐温 ​​-40℃~85℃​​。

​4. 信息交互单元​

  • ​路侧交互​​:
    • 功能:推送路况/事件/引导信息,安全警示。
    • 要求:可视性(强光/雨雾环境)、更新频率 ​​≤5分钟​​(拥堵路段)。
  • ​车载交互​​:
    • 功能:车辆状态显示、导航引导、车路协同信息。
    • 要求:高亮可视、响应延迟 ​​≤1分钟​​。

​七、其他关键内容​

  • ​数据安全​​:存储加密、备份恢复、接口传输安全保障(GB/T 39204)。
  • ​环境适应性​​:设备需满足防尘防水(ISO 20653)、抗震(ISO 16750)、电磁兼容(GB/T 18655)。
  • ​标准化协同​​:支持与国家级/省级平台数据共享(CJJ/T 315 城市信息模型标准)。

​总结​

该标准构建了 ​​“车-路-云”一体化​​ 的交通融合感知技术体系,覆盖 ​​平台架构、功能模块、性能指标、设备规范、通信协议、数据安全​​ 等全链条要求,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为自动驾驶、交通优化、公共安全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