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SCMXH 1001-2025 草莓枯萎病测报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17.21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江苏省草莓协会团体标准《T/JSCMXH 10012025 草莓枯萎病测报技术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 规范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草莓枯萎病的测报技术,涵盖术语定义、病情调查、分级、普查、预测及数据管理。
- 适用于草莓枯萎病的测报调查和预报工作。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 GB/T 36810(草莓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作为病原鉴定的依据。
三、术语与定义
- 病株率:发病株数占总调查株数的百分比。
- 病情严重度:根据植株叶片症状或短缩茎病变程度分级(0-9级)。
- 病情指数(DI):综合发病率和严重度的量化指标,计算公式:
DI = /frac{/sum (S_i /times X_i)}{S_{/max} /times N} /times 100
(S_i:病级数;X_i:对应病级病株数;S_{/max}:最高病级9;N:总株数) - 病害发生面积比: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百分比。
四、病情调查
- 时间间隔:
- 苗期:每10天调查1次。
- 定植后至结果期结束:每2周调查1次。
- 地点选择:
- 主栽品种、重茬病区,分早/中/晚熟品种各设系统调查点。
- 方法:
- 田块内五点取样,每点查20株,记录症状并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附录B.1)。
五、病情分级
-
严重度分级(6级):
级别 叶片症状 短缩茎病变 0 无症状 维管束无病变 1 新叶黄绿(≤10%小叶发病) 零星变色点(≤10%) 3 新叶变黄(10%<病变≤25%) 点状条纹(10%<病变≤25%) 5 叶片卷缩、植株矮化(25%<病变≤50%) 红棕色片状斑(25%<病变≤50%) 7 老叶紫红萎蔫(50%<病变≤75%) 红褐色斑块(50%<病变≤75%) 9 整株枯死(>75%) 整体深色病变(>75%) -
发病程度分级(6级):
级别 病情指数(DI) 病株率(%) 发病面积比(%) 抗性等级 0 0 0 0 免疫(I) 1 0<DI≤5 0<Y≤10 0<Z≤10 高抗(HR) 3 5<DI≤10 10<Y≤25 10<Z≤25 抗病(R) 5 10<DI≤30 25<Y≤50 25<Z≤50 中抗(MR) 7 30<DI≤50 50<Y≤75 50<Z≤75 感病(S) 9 DI>50 Y>75 Z>75 高感(HS)
六、病情普查
- 时间:苗期、现蕾期、盛花期、盛果期各1次。
- 方法:
- 按品种/长势/连作情况选10块代表田,每田五点取样(每点20株)。
- 记录病株率、病田率、病情指数(附录B.1-B.2)。
七、病情预测
- 短期预测:
- 依据种苗带菌率、田间病情、土壤带菌量及品种抗性综合分析。
- 中长期预测:
- 结合苗期病情、气象因子(温湿度)、连作年限及历史数据。
八、数据管理
- 收集内容:
- 种植面积、品种、定植期、温湿度、水肥管理等。
- 汇总要求:
- 统计发病特点与原因,填写发病基本情况表(附录B.3)。
- 报送流程:
- 区域测报点定期提交草莓枯萎病报表(附录C.1)至上级部门。
附录内容
- 附录A(资料性):
- 症状识别:心叶黄化卷曲、小叶畸形、老叶紫红萎蔫、根茎维管束褐变(图A.1)。
- 发病规律:
- 病原: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fragariae)。
- 传播:土壤/种苗带菌、风雨/机械传播;适温28℃,潜育期15-25天。
- 特点:母株通过匍匐茎传染子代苗(图A.2)。
- 附录B(资料性):
- B.1 病情调查表(分病级记录株数)
- B.2 田间调查表(面积、病株率、温湿度)
- B.3 发病情况统计表(面积、高峰期、原因分析)
- 附录C(资料性):
- C.1 模式报表(初始发病期、病情指数、预测盛期与程度)。
核心要点图示
- 图A.1:叶片黄化卷曲与根茎维管束褐变。
- 图A.2: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
- 表1-2:病情严重度与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总结:该标准系统规范了草莓枯萎病的监测、分级、预测及数据管理流程,强调量化指标(如DI、病株率)与多因素综合分析(品种/土壤/气象),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附录提供详实的症状识别、病原图及标准化记录表格,确保实操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