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SDIIF 0001-2025 会议室数字化等级评价
- 文件大小:4.39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为《团体标准T/ZSDIIF 00012025:会议室数字化等级评价》的核心内容总结:
一、标准定位与适用范围
- 定位:首次发布的团体标准,规定了数字化会议室的评价模型、能力要求及等级判定方法。
- 适用对象:企业、会议室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三方机构,用于识别差距、规划方案及改进提升。
二、核心评价框架
1. 评价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3类):
- 基础设施(权重40%):设备、系统、网络、制度。
- 空间环境(权重20%):空间布局、环境调节与监测。
- 管理运维(权重40%):会议管理、安全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数据管理。
- 二级指标(共10项):详见图1指标体系框架。
2. 数字化等级划分(4级)
| 等级 | 关键特征 |
|---|---|
| 基础级(L1) | 基本会议设施(桌椅),本地会议为主,人工管理。 |
| 多媒体级(L2) | 配备音视频设备(显示屏、话筒等),支持多媒体会议,初步信息化管理。 |
| 数字级(L3) | 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数据,支持远程会议、无线传屏,具备数字化管理平台。 |
| 智慧级(L4) | 融合AI、VR/AR、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沉浸式会议、自适应环境调节、预测性运维。 |
注:高等级涵盖低等级所有要求。
三、能力要求细则
1. 基础设施
- 设备:
- L2:基础音视频设备(话筒、显示屏);
- L3:数字音频/视频设备、传感器监控;
- L4:AI音频/视频设备、智慧桌椅(自适应调节)。
- 系统:
- L2:多媒体管理系统;
- L3:会议管理、节能、健康辅助系统;
- L4:AI决策系统、数字孪生会议场景。
- 网络:
- L2:基础网络覆盖;
- L3:网络分类管理、数据传输保障;
- L4:网络自适应切换、全联接技术。
2. 空间环境
- 环境调节:
- L2:人工操控空气质量/温湿度;
- L3:预设值自动调节+数据可视化;
- L4:AI实时扫描人体数据,自适应调节环境。
- 碳管理:
- L3:碳数据监测;
- L4:碳足迹追踪+自优化。
3. 管理运维
- 会议管理:
- L1:人工预约/记录;
- L3:信息系统支持同声传译、电子桌牌;
- L4:AI调度资源、机器人主动服务。
- 安全管理:
- L3:电气/消防实时监测预警;
- L4:AI预测设备寿命、区块链保护数据。
- 数据管理:
- L3:数据整合分析;
- L4:数据模型自学习、辅助决策。
四、评价方法
1. 评分规则
- 二级指标按符合程度打分:
- 符合(1分)、基本符合(0.8分)、部分符合(0.5分)、不符合(0分)。
- 计算公式:
- 一级指标得分
B = Σ(二级指标得分 × 二级权重) - 整体得分
A = Σ(一级指标得分 × 一级权重)
- 一级指标得分
2. 等级判定
| 等级 | 要求 |
|---|---|
| L1-L4 | 所有一级指标得分 ≥0.8,整体得分 ≥0.85 |
五、引用标准
- 核心引用:
GB/T 30520-2014(会议术语)、GB 50635/50793(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规范)。 - 补充参考:
GY/T 224(音视频电缆)、T/CECS 1082-2022(智慧建筑评价)等。
六、核心价值
- 技术引领:明确从传统会议室到智慧会议的演进路径。
- 量化评价:通过权重与评分体系实现客观等级判定。
- 场景覆盖:兼顾硬件(设备/网络)、环境(温湿度/碳管理)、软件(AI/数据系统)全维度。
此标准为企业和供应商提供了清晰的数字化会议室建设指南,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