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SWI 004-2025 赤泥基陶粒烧结制备过程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1.47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T/SASWI 004-2025 赤泥基陶粒烧结制备过程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核心目标
规范赤泥基陶粒烧结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包括赤泥收集、贮存、运输、预处理、烧结制备及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推动赤泥资源化利用。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赤泥基陶粒烧结项目的污染控制,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设计、验收、排污许可、清洁生产审核等的参考依据。
三、关键术语定义
- 赤泥: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渣。
- 预处理:通过水洗、酸中和、石膏法等方法,降低赤泥中重金属、盐分、放射性等污染特性。
- 烧结:高温加热使赤泥颗粒粘结或熔融成陶粒的过程。
- 陶粒:以赤泥为主料,经配伍、烧结制成的轻集料。
四、总体要求
- 原则:
-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
- 最大化赤泥用量,减少堆存环境风险。
- 污染物控制:
- 全过程污染物排放需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如GB 8978、GB 16297等)。
- 成品要求:
- 陶粒性能需满足GB/T 17431.1及表1规定(见下文)。
- 浸出毒性限值(HJ 557法):总硒、总铬、六价铬、总砷、氟化物、总汞不超过GB 8978一级标准;pH、钠、钼不超过GB/T 14848 IV类限值。
表1:陶粒性能及用途
| 烧结温度(℃) | 堆积密度(kg/m³) | 筒压强度(MPa) | 放射性要求 | 钒限值(mg/L) | 用途 |
|---|---|---|---|---|---|
| 1000-1100 | 450-650 | ≥1.5 | 符合GB 6566 | ≤0.5 | 园林绿化 |
| 1100-1200 | 500-750 | ≥2.0 | 符合GB 6566 | ≤0.5 | 轻集料混凝土、污水处理滤料 |
| 1200-1300 | 700-900 | ≥4.0 | 符合GB 6566 | ≤0.5 | 耐火材料 |
五、分阶段污染控制要求
-
收集、贮存与运输
- 防泄漏措施: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防遗撒。
- 贮存规范:符合GB 18599(一般工业固废贮存标准)。
- 无组织排放:废气污染物限值执行GB 16297。
-
预处理环节
- 技术选择:采用水洗、酸中和、海水法等降低赤泥污染性。
- 不合格产物处理:设置返料再处理装置。
- 废气控制:颗粒物排放限值符合GB 16297。
- 废水处理:循环利用为主,外排需达GB 8978标准。
-
烧结制备环节
- 废气治理:配备收集处理设施,排放限值符合GB 16297;炉窑执行GB 9078。
- 固废处置:
- 烟气净化捕集物、底灰等优先返回工艺。
- 无法利用的危废需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
六、环境监测要求
- 监测方式:企业自行监测或委托有资质机构。
- 监测方法:
- 废气无组织排放:按 HJ/T 55。
- 有组织废气:按 HJ/T 397 和 GB 30485。
- 废水:按 HJ 91.1。
- 土壤/地下水:按 HJ 1209。
- 监测频次:依 GB 30485、HJ 1209 等标准执行。
七、环境管理要求
- 责任主体:
- 设立专职部门及人员,建立环保管理制度。
- 台账与记录:
- 建立赤泥全流程环境管理台账,保存≥5年;填埋作业档案永久保存。
- 人员培训:
- 培训内容涵盖赤泥危害特性、应急处理、环保要求。
- 风险防控:
- 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排查土壤/地下水渗漏隐患(依《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 跨省转移:执行固体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备案规定。
八、引用标准清单
包括 GB 6566(放射性)、GB 8978(废水)、GB 16297(废气)、GB 18599(固废贮存)、HJ 557(浸出毒性)等20余项国标及行业标准。
总结:该标准系统性规定了赤泥基陶粒生产全链条的污染控制技术、监测方法及管理要求,核心是通过预处理降低赤泥环境风险,严控烧结过程污染物排放,并确保陶粒成品安全应用于建材、环保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