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
- 文件大小:698.79 KB
- 标准类型:环保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3-0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ICS 13.020.40
CCS J 88
团体标准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蓄热式焚烧装置(RTO)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grading and forerunner-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
2024-12-30 发布2025-01-01 实施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评价指标及要求................................................................................................................................................2
6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4
附录A(规范性) 能耗......................................................................................................................................5
附录B(规范性) 能效测量方法.......................................................................................................................7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T/CAS
700—2023、T/CSTE 0321—2023《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标准编制通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提出和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清华大学、无锡爱德旺斯科技有限公司、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 污染防治专业委
员会、无锡燃烧法技术和装备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广州华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
科学研究所、山东颐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环联兴(北京)认证中心、
北京国环汇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永亮、曹余庆、吴克食、许夏、谢莉、张长松、王明星、朱彦、翁路露、
庄志鹏、曾文豪、孙传法、张双积、沈志成、仲梅、李良城、罗春辉、张翔、周薇、郭丹阳、钱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1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蓄热式焚烧装置(RTO)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蓄热式焚烧装置(RTO)产品质量分级及企业标准水平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及要求、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本文件适用于蓄热式焚烧装置(RTO)产品质量及企业标准水平评价。相关机构开展质量分级和企
业标准水平评价、“领跑”产品评价以及相关认证或评价时可参照使用,相关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也
可参照本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3003 耐火纤维及制品
GB/T 11835—2016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GB/T 13347 石油气体管道阻火器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 19686 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
GB/T 19839 工业燃油燃气燃烧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0936.1 爆炸性环境用气体探测器第1 部分:可燃气体探测器性能要求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
HJ 1093—2020 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JC/T 2135—2012 蜂窝陶瓷蓄热体
T/CSTE 0321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标准编制通则
T/CSTE 0421—2023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产品标识
3 术语和定义
HJ 109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2
3.1
热能利用效率(简称能效) thermal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在RTO 系统中实际利用的热量(存储于蓄热室中的热量)与最大可以利用的热量之比,以百分比
计。
3.2
净化效率purification efficiency
指蓄热燃烧装置处理的VOCs 质量流量进入蓄热焚烧装置的VOCs 质量流量之比,以百分比计,按
公式(1)进行计算。
100%
in in
in in out out
C Q
C Q C Q 净化效率·····························(1)
式中:
Cin ——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进口污染物浓度,mg/m³;
Cout——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出口污染物浓度,mg/m³;
Qin ——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进口干气体体积流量,m³/h;
Qout——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出口干气体体积流量,m³/h。
3.3
净化衰减率deterioration rate of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净化效率减少值与最初净化效率之比,以百分比计。
4 基本要求
4.1 近三年,蓄热式焚烧装置(RTO)生产企业应无较大及以上质量、环境、安全等事故。
4.2 企业应未列入国家信用信息严重失信主体相关名录。
4.3 企业可根据GB/T 19001、GB/T 24001、GB/T 45001建立并运行相应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建立其他高水平的相关管理体系。
4.4 产品应为量产产品,蓄热式焚烧装置(RTO)应满足HJ 1093中产品性能的有关规定。
5 评价指标及要求
5.1 评价指标分类
5.1.1 依据T/CSTE 0321,结合本产品特点进行评价指标分类。
5.1.2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创新指标。
5.1.3 基础指标包括废气在燃烧室停留时间、燃烧温度、换向阀换向时长、设备外表面温度、蓄热体
性能、蓄热室截面风速、保温材料和系统安全配置。
5.1.4 核心指标包括净化效率、系统压降和能效。核心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包括领跑水平,相当于企
业标准排行榜中5星级水平;优质水平,相当于企业标准排行榜中4星级水平;达标水平,相当于企业标
准排行榜中3星级水平。
5.1.5 创新指标包括一年净化衰减率和五年净化衰减率。可划分为领跑水平和优质水平两个等级,其
中领跑水平相当于企业标准排行榜中的5星级水平,优质水平相当于企业标准排行榜中的4星级水平。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3
5.2 评价指标体系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序
号
指标
类型
评价指标指标来源
指标水平分级
领跑水平判定依据/方法
(5 星级)
优质水平
(4 星级)
达标水平
(3 星级)
1
基础
指标
废气在燃烧
室停留时间
HJ 1093—2020 中的
6.3.3.3 ≥0.75 s 根据炉膛尺寸计算
2 燃烧温度HJ 1093—2020 中的
6.3.3.4 >760 ℃ 查看炉膛温度
3
换向阀换向
时长
HJ 1093—2020 中的
6.3.6.2 80 s~180 s 现场查看切换时间
4 设备外表面
温度
HJ 1093—2020 中的
6.3.6.4 ≤60 ℃ 现场红外温度仪检测,
部分热点除外
5 蓄热体性能JC/T 2135 中的5.1、
5.2 和5.3 满足JC/T 2135 的规范要求
满足JC/T 2135 中的相
关要求,且参考对应的
测量方法
6 蓄热室截面
风速
HJ 1093—2020 中的
6.3.4.7 ≤1.8 m/s 根据设计风量和实测截
面面积计算
7 保温材料
GB/T 3003 中的4.2、
5.3 和5.6;
GB/T 11835 中的5.2
和5.3
陶瓷纤维性能应符合GB/T 3003 的规
定;
岩棉性能应满足GB 11835 的规定
陶瓷纤维参考GB/T
3003;
岩棉参考GB 11835
8
系统安全
配置
HJ 1093—2020 中的
6.5.1、6.5.2 和6.5.5
RTO 炉系统进口管道配置LEL、阻火
器或防火阀、泄爆片
针对化工等浓度波动较
大或爆炸风险较高的行
业,需要根据对应要求
或企业要求进行配置,
尤其是LEL 和阻火器完
善配置。针对非化工行
业,可根据实际要求,
不强制配置LEL、阻火
器或泄爆片。阻火器依
据判定,参考GB/T
13347;LEL 探测器依据
判定,参考GB/T
20936.1;泄爆片依据判
定,参考GB 50160。
9
核心
指标
系统压降HJ 1093—2020 中的
6.3.6.1 <2500 Pa
2500 Pa
≤X<
2800 Pa
2800 Pa≤
X<3000
Pa
设计时根据计算书判
断,后期根据现场差压
变送器/差压表判断
10 净化效率HJ 1093—2020 中的
6.1.2 ≥99.5 %
98.5 %<
X<
99.5 %
X=98 %
现场根据总进气量和总
出气量以及对应浓度计
算
11 能效本文件≥93 % 91 %≤X
<93 %
85 %≤X
<91 % 详见附录A,附录B
12
创新
指标
一年净化衰
减率
市场需求
一年衰减率:≤0.5 %,满足领跑水平。
一年衰减率:0.5 %<X≤1 %,满足
优质水平。
评价一年后设备净化衰
减率(阀门不维修)或
一年内阀门大修、更换
之前测量,详见附录C
13 五年净化衰
减率
市场需求
五年衰减率:0.5 %<X≤1 %,满足
领跑水平。
五年衰减率:1 %<X≤3 %,满足优
质水平。
评价五年后设备净化衰
减率,详见附录C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4
6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6.1 可对蓄热式焚烧装置(RTO)企业标准的全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领跑水平、优
质水平、达标水平,划分依据见表2。
6.2 综合评价满足表1和表2中领跑水平要求的企业标准为“领跑者”标准,经检测或测试,产品各指
标符合表1和表2中领跑水平的产品为“领跑者”产品,自我声明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4图4-1自
我声明“领跑者”标识,认证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5图5-1“领跑者”产品认证标识。
6.3 综合评价满足表1和表2中优质水平的企业标准为“优质”标准,经检测或测试,产品各指标符合
表1和表2中优质水平的产品为“优质”产品,自我声明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4图4-2自我声明“优
质”标识,认证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5图5-2“优质”产品认证标识。
6.4 综合评价满足表1和表2中达标水平的企业标准为“达标”标准,经检测或测试,产品各指标符合
表1和表2中达标水平的产品为“达标”产品,自我声明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4图4-3自我声明“达
标”标识,认证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5图5-3“达标”产品认证标识。
表2 指标评价要求及等级划分
标准等级满足条件
领跑水平
基本要求基础指标要求
核心指标领跑水平(5 星级)要求
创新指标
领跑水平(5 星级)要求
优质水平核心指标不低于优质水平(4 星级)要求
创新指标
优质水平(4 星级)要求
达标水平核心指标不低于达标水平(3 星级)要求—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5
附录A
(规范性)
能效
A.1 RTO操作简图
RTO操作简图如图A.1所示。
图A.1 RTO 操作简图
A.2 能效计算公式
根据图1所示的RTO操作简图,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按公式(A.1)进行计算:
QT Qi QM QV QL Qp QM Qo Qr
······························· (A.1)
式中:
T Q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kJ;
i Q ——入口气体带入的热量,kJ;
M Q ——蓄热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kJ;
V Q ——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kJ;
L Q ——燃气燃烧提供的热量,kJ;
p Q ——热旁通取走的热量,kJ;
o Q ——出口气体带走的热量,kJ;
r Q ——系统热量损失,kJ。
考虑热旁通取走的热量p Q 未参与RTO 蓄热体的热量循环,则在RTO 系统中最大可以利用的热量
为max T i p Q Q Q Q ,而实际利用的热量为存储于蓄热体中的热量M Q ,因此RTO 的能效按公式(A.2)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6
计算:
1 V L p 100%
H
T i p
Q Q Q
Q Q Q
······································· (A.2)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按公式(A.3)计算;热旁通取走的热量,按公式(A.4)计算;入口气体
带入的热量,按公式(A.5)计算;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按公式(A.6)计算;燃气燃烧提供
的热量,按公式(A.7)计算:
T a i a Q Fc T ···················································(A.3)
p a p a Q F c T ·················································· (A.4)
i a i a i Q Fc t ···················································· (A.5)
10 6 V V i V Q H F ········································(A.6)
L L L Q H F ·····················································(A.7)
式中:
Fi ——入口气体体积流量,Nm³/h;
Fp ——热旁通气体体积流量,Nm³/h;
a ——空气的密度,取为1.293 kg/m3;
a c ——空气在0 ℃时的定压比热容,取为1.004 kJ/(kg·℃);
T ——燃烧室平均温度,℃;
ti ——RTO 入口气体的温度,℃;
V H ——废气中溶剂的热值,kJ/kg;
V ——废气入口与出口的浓度差,mg/ Nm³;
L H ——天然气热值,取为34000 kJ/Nm3;
L F ——天然气的体积流量,Nm³/h。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7
附录B
(规范性)
能效测量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塔式和旋转式RTO 的能效测量。
B.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B.1.1 编制测量大纲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当根据客户需求制订测量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a) 测量任务、目的与要求;
b) 根据测量目的、RTO 类型特点确定测量参数;
c) 测点布置与所需仪表安装;
d) 明确人员组织与分工。
B.1.2 测量现场需具备的条件
B.1.2.1 天然气表
RTO 设备应配有单独的天然气表,可以获得RTO 设备的天然气耗量。
B.1.2.2 热旁通阀
RTO 设备在独立运行,不处理废气的情况下,所有热旁通阀可以关闭。
B.1.2.3 风量和温度测量孔
RTO 入口管道应有位于直管段的测量孔(直管段长度大于6 倍的直管段直径),用于测量入口风
量;进出口温度测量孔位(直径≥8 mm)需靠近RTO 的切换阀。
B.1.2.4 燃烧室温度
RTO 燃烧室温度可通过系统控制屏显示并可校准。
B.1.2.5 生产线运行情况
在能效测量期间,生产线运行情况应满足以下条件:
a) 生产线停机:整个能效测量过程中都使用新风进入RTO 运行,不能让废气进入RTO 设备;
b) 生产线开机:能效测量期间必须是使用天然气的情况。
B.1.2.6 入口废气成分
需明确入口废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类气体的质量占比,便于计算废气热值和浓度。
B.1.3 测量参数及方法
B.1.3.1 废气入口风量i F
需要测量风速和管道直径或管道长宽。管道直径或管道长宽需用卷尺测量,测量精确到1 mm;风
速测定需使用标准型皮托管和压差风速仪或流速测定仪,其中标准型皮托管的修正系数为0.99±0.01;
压差风速仪由压力传感器、控制电路及显示屏组成,其测量误差应小于±0.1 m/s;流速测定仪由温度传
感器、压力传感器、控制电路及显示屏组成, 其测量误差应小于±0.1 m/s。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8
测量点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4 倍直径,且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2
倍直径处。
B.1.3.2 RTO 入口气体的温度i t
使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测量,或系统控制屏显示温度,其示值误差应不大于±3 ℃。
B.1.3.3 燃烧室温度T
使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测量或现场记录系统控制屏燃烧室温度,其示值误差应不大于±3 ℃。
B.1.3.4 燃气流量L F
现场应间隔一定时间记录燃气表显示数值,建议为10 分钟。
B.1.3.5 废气入口浓度In
应使用FID 便携式分析仪测量入口废气的浓度。
B.1.3.6 废气出口浓度Out
应使用VOCs 在线监测设备自动记录出口废气的浓度。
B.1.3.7 热旁通气体体积流量p F
如RTO 热旁通有余热回收设备,需测量热旁通气体体积流量p F ,测量方法应同于B.1.3.1 废气入
口风量i F 的测量。
B.1.4 RTO 测量条件准备
B.1.4.1 RTO 及系统运行状态检查
在测量开始前,应全面检查RTO 设备、风机、供热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如有不正常的现象应予以
排除后再进行测试。
测量使用的仪器和仪表应在检定和标定的有效期内。
检查管道是否存在泄漏问题,防止气体泄漏影响测量精确性。
B.1.4.2 测量条件
为了确保RTO 能效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满足以下测量条件:
a) 在测量RTO 设备运行参数时,应保证RTO 燃烧室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上下浮动不超过设定
温度的5 %。
b) 测量能效时的风量应大于设计风量的75 %以上,且至少测量1 小时。
c) 测量能效期间废气排放需要满足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
B.1.4.3 测量人员准备
为确保天然气耗量表、RTO 控制室及RTO 进口管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数据能在同一时间准确记录,
需分别指派三名测量人员同步前往各点位进行数据采集。
B.2 测量步骤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
a) 根据RTO 设备使用环境的废气排放风量,调节RTO 设备主风机频率或RTO 设备的进口压力,
使RTO 设备的入口废气风量维持在所需的测量风量;
b) 保持主风机频率恒定,按照表B.1 测量并记录RTO 设备运行参数,建议在该风量下至少稳定测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9
量1 小时,测量间隔时间为10 分钟。
表B.1 RTO 运行参数记录表
序号测量时间i F i t T L F p F In Out
1
2
3
4
…
c) 测量结束,将主风机频率以及燃烧室设定温度恢复到测量前的状态,检查并核对所记录的测量
数据,将仪器仪表拆卸后装箱。
d) RTO 能效按公式(B.9)计算,并出具能效测量报告。
B.3 RTO能效计算
B.3.1 所需参数的计算
B.3.1.1 入口气体带入的热量( i Q )
入口气体带入的热量按公式(B.1)计算:
Qi a Fi ca ti…………………………………….(B.1)
B.3.1.2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 T Q )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按公式(B.2)计算:
T a i a Q F c T …………………………………….(B.2)
B.3.1.3 燃气燃烧提供的热量( L Q )
燃气燃烧提供的热量按公式(B.3)计算:
L L L Q H F ……………………………………….(B.3)
B.3.1.4 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 V Q )
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按公式(B.4)计算,RTO 入口废气浓度与出口废气的浓度之差,按
公式(B.5)计算:
10 6 V V i V Q H F ………………………………….(B.4)
V In Out ……………………………………….(B.5)
式中:
In ——RTO 入口废气浓度,mg/ Nm³;
Out ——RTO 出口废气的浓度,mg/ Nm³。
若进口废气由m 种VOCs 废气混合而成,混合废气的热值按公式(B.6)计算,入口废气浓度按公
式(B.7)计算:
V 1 V1 2 V 2 m Vm H w H w H L w H ……………………….(B.6)
In In 1 1 2 2 m m w w L w ……………………….(B.7)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10
式中:
i w ——混合废气中第i 种气体所占的质量比,%;
Vi H ——混合废气中第i 种气体的热值,kJ/kg;
In ——FID 设备测得的入口废气浓度,mgc/Nm3;
i
——混合废气中第i 种气体的mgc/mg 单位转换比,查表确定。
B.3.1.5 热旁通取走的热量( p Q )
热旁通取走的热量按公式(B.8)计算:
Qp aFpcaT ……………………………………….(B.8)
B.3.2 RTO能效计算公式
RTO 能效按公式(B.9)计算:
1 V L p 100%
H
T i p
Q Q Q
Q Q Q
………………………….(B.9)
若测量过程中无废气进入RTO,则0 V Q ;若RTO 达到自维持运行,无天然气消耗,则0 L Q ;
若RTO 热旁通为关闭状态或无余热回收设备,则0 p Q 。
B.4 能效测量报告
能效测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a) RTO 产品制造单位和使用单位名称;
b) 测量任务和目的要求;
c) 系统运行工况和进口废气成分说明;
d) RTO 运行参数数据记录表或变化曲线;
e) 绘制能效随测量时间的变化曲线;
f) 能效测量分析与评价结论。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11
附录C
(规范性)
净化衰减率
RTO 设备的净化衰减率按公式(C.1)计算:
100%
initial
initial now
净化衰减率··························· (C.1)
式中:
Ψinitial——安
装
调
试
完
成
后
测
得
的
初
期
净
化
效
率
,%;
Ψnow ——当前测得的净化效率,%。
CCS J 88
团体标准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蓄热式焚烧装置(RTO)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grading and forerunner-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
2024-12-30 发布2025-01-01 实施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评价指标及要求................................................................................................................................................2
6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4
附录A(规范性) 能耗......................................................................................................................................5
附录B(规范性) 能效测量方法.......................................................................................................................7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T/CAS
700—2023、T/CSTE 0321—2023《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标准编制通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提出和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清华大学、无锡爱德旺斯科技有限公司、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 污染防治专业委
员会、无锡燃烧法技术和装备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广州华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
科学研究所、山东颐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环联兴(北京)认证中心、
北京国环汇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永亮、曹余庆、吴克食、许夏、谢莉、张长松、王明星、朱彦、翁路露、
庄志鹏、曾文豪、孙传法、张双积、沈志成、仲梅、李良城、罗春辉、张翔、周薇、郭丹阳、钱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1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蓄热式焚烧装置(RTO)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蓄热式焚烧装置(RTO)产品质量分级及企业标准水平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及要求、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本文件适用于蓄热式焚烧装置(RTO)产品质量及企业标准水平评价。相关机构开展质量分级和企
业标准水平评价、“领跑”产品评价以及相关认证或评价时可参照使用,相关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也
可参照本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3003 耐火纤维及制品
GB/T 11835—2016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GB/T 13347 石油气体管道阻火器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 19686 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
GB/T 19839 工业燃油燃气燃烧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0936.1 爆炸性环境用气体探测器第1 部分:可燃气体探测器性能要求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
HJ 1093—2020 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JC/T 2135—2012 蜂窝陶瓷蓄热体
T/CSTE 0321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标准编制通则
T/CSTE 0421—2023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产品标识
3 术语和定义
HJ 109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2
3.1
热能利用效率(简称能效) thermal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在RTO 系统中实际利用的热量(存储于蓄热室中的热量)与最大可以利用的热量之比,以百分比
计。
3.2
净化效率purification efficiency
指蓄热燃烧装置处理的VOCs 质量流量进入蓄热焚烧装置的VOCs 质量流量之比,以百分比计,按
公式(1)进行计算。
100%
in in
in in out out
C Q
C Q C Q 净化效率·····························(1)
式中:
Cin ——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进口污染物浓度,mg/m³;
Cout——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出口污染物浓度,mg/m³;
Qin ——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进口干气体体积流量,m³/h;
Qout——标准状态下,蓄热燃烧装置出口干气体体积流量,m³/h。
3.3
净化衰减率deterioration rate of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净化效率减少值与最初净化效率之比,以百分比计。
4 基本要求
4.1 近三年,蓄热式焚烧装置(RTO)生产企业应无较大及以上质量、环境、安全等事故。
4.2 企业应未列入国家信用信息严重失信主体相关名录。
4.3 企业可根据GB/T 19001、GB/T 24001、GB/T 45001建立并运行相应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建立其他高水平的相关管理体系。
4.4 产品应为量产产品,蓄热式焚烧装置(RTO)应满足HJ 1093中产品性能的有关规定。
5 评价指标及要求
5.1 评价指标分类
5.1.1 依据T/CSTE 0321,结合本产品特点进行评价指标分类。
5.1.2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创新指标。
5.1.3 基础指标包括废气在燃烧室停留时间、燃烧温度、换向阀换向时长、设备外表面温度、蓄热体
性能、蓄热室截面风速、保温材料和系统安全配置。
5.1.4 核心指标包括净化效率、系统压降和能效。核心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包括领跑水平,相当于企
业标准排行榜中5星级水平;优质水平,相当于企业标准排行榜中4星级水平;达标水平,相当于企业标
准排行榜中3星级水平。
5.1.5 创新指标包括一年净化衰减率和五年净化衰减率。可划分为领跑水平和优质水平两个等级,其
中领跑水平相当于企业标准排行榜中的5星级水平,优质水平相当于企业标准排行榜中的4星级水平。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3
5.2 评价指标体系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蓄热式焚烧装置(RTO)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序
号
指标
类型
评价指标指标来源
指标水平分级
领跑水平判定依据/方法
(5 星级)
优质水平
(4 星级)
达标水平
(3 星级)
1
基础
指标
废气在燃烧
室停留时间
HJ 1093—2020 中的
6.3.3.3 ≥0.75 s 根据炉膛尺寸计算
2 燃烧温度HJ 1093—2020 中的
6.3.3.4 >760 ℃ 查看炉膛温度
3
换向阀换向
时长
HJ 1093—2020 中的
6.3.6.2 80 s~180 s 现场查看切换时间
4 设备外表面
温度
HJ 1093—2020 中的
6.3.6.4 ≤60 ℃ 现场红外温度仪检测,
部分热点除外
5 蓄热体性能JC/T 2135 中的5.1、
5.2 和5.3 满足JC/T 2135 的规范要求
满足JC/T 2135 中的相
关要求,且参考对应的
测量方法
6 蓄热室截面
风速
HJ 1093—2020 中的
6.3.4.7 ≤1.8 m/s 根据设计风量和实测截
面面积计算
7 保温材料
GB/T 3003 中的4.2、
5.3 和5.6;
GB/T 11835 中的5.2
和5.3
陶瓷纤维性能应符合GB/T 3003 的规
定;
岩棉性能应满足GB 11835 的规定
陶瓷纤维参考GB/T
3003;
岩棉参考GB 11835
8
系统安全
配置
HJ 1093—2020 中的
6.5.1、6.5.2 和6.5.5
RTO 炉系统进口管道配置LEL、阻火
器或防火阀、泄爆片
针对化工等浓度波动较
大或爆炸风险较高的行
业,需要根据对应要求
或企业要求进行配置,
尤其是LEL 和阻火器完
善配置。针对非化工行
业,可根据实际要求,
不强制配置LEL、阻火
器或泄爆片。阻火器依
据判定,参考GB/T
13347;LEL 探测器依据
判定,参考GB/T
20936.1;泄爆片依据判
定,参考GB 50160。
9
核心
指标
系统压降HJ 1093—2020 中的
6.3.6.1 <2500 Pa
2500 Pa
≤X<
2800 Pa
2800 Pa≤
X<3000
Pa
设计时根据计算书判
断,后期根据现场差压
变送器/差压表判断
10 净化效率HJ 1093—2020 中的
6.1.2 ≥99.5 %
98.5 %<
X<
99.5 %
X=98 %
现场根据总进气量和总
出气量以及对应浓度计
算
11 能效本文件≥93 % 91 %≤X
<93 %
85 %≤X
<91 % 详见附录A,附录B
12
创新
指标
一年净化衰
减率
市场需求
一年衰减率:≤0.5 %,满足领跑水平。
一年衰减率:0.5 %<X≤1 %,满足
优质水平。
评价一年后设备净化衰
减率(阀门不维修)或
一年内阀门大修、更换
之前测量,详见附录C
13 五年净化衰
减率
市场需求
五年衰减率:0.5 %<X≤1 %,满足
领跑水平。
五年衰减率:1 %<X≤3 %,满足优
质水平。
评价五年后设备净化衰
减率,详见附录C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4
6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6.1 可对蓄热式焚烧装置(RTO)企业标准的全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领跑水平、优
质水平、达标水平,划分依据见表2。
6.2 综合评价满足表1和表2中领跑水平要求的企业标准为“领跑者”标准,经检测或测试,产品各指
标符合表1和表2中领跑水平的产品为“领跑者”产品,自我声明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4图4-1自
我声明“领跑者”标识,认证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5图5-1“领跑者”产品认证标识。
6.3 综合评价满足表1和表2中优质水平的企业标准为“优质”标准,经检测或测试,产品各指标符合
表1和表2中优质水平的产品为“优质”产品,自我声明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4图4-2自我声明“优
质”标识,认证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5图5-2“优质”产品认证标识。
6.4 综合评价满足表1和表2中达标水平的企业标准为“达标”标准,经检测或测试,产品各指标符合
表1和表2中达标水平的产品为“达标”产品,自我声明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4图4-3自我声明“达
标”标识,认证标识可使用T/CSTE 0421中4.5图5-3“达标”产品认证标识。
表2 指标评价要求及等级划分
标准等级满足条件
领跑水平
基本要求基础指标要求
核心指标领跑水平(5 星级)要求
创新指标
领跑水平(5 星级)要求
优质水平核心指标不低于优质水平(4 星级)要求
创新指标
优质水平(4 星级)要求
达标水平核心指标不低于达标水平(3 星级)要求—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5
附录A
(规范性)
能效
A.1 RTO操作简图
RTO操作简图如图A.1所示。
图A.1 RTO 操作简图
A.2 能效计算公式
根据图1所示的RTO操作简图,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按公式(A.1)进行计算:
QT Qi QM QV QL Qp QM Qo Qr
······························· (A.1)
式中:
T Q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kJ;
i Q ——入口气体带入的热量,kJ;
M Q ——蓄热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kJ;
V Q ——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kJ;
L Q ——燃气燃烧提供的热量,kJ;
p Q ——热旁通取走的热量,kJ;
o Q ——出口气体带走的热量,kJ;
r Q ——系统热量损失,kJ。
考虑热旁通取走的热量p Q 未参与RTO 蓄热体的热量循环,则在RTO 系统中最大可以利用的热量
为max T i p Q Q Q Q ,而实际利用的热量为存储于蓄热体中的热量M Q ,因此RTO 的能效按公式(A.2)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6
计算:
1 V L p 100%
H
T i p
Q Q Q
Q Q Q
······································· (A.2)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按公式(A.3)计算;热旁通取走的热量,按公式(A.4)计算;入口气体
带入的热量,按公式(A.5)计算;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按公式(A.6)计算;燃气燃烧提供
的热量,按公式(A.7)计算:
T a i a Q Fc T ···················································(A.3)
p a p a Q F c T ·················································· (A.4)
i a i a i Q Fc t ···················································· (A.5)
10 6 V V i V Q H F ········································(A.6)
L L L Q H F ·····················································(A.7)
式中:
Fi ——入口气体体积流量,Nm³/h;
Fp ——热旁通气体体积流量,Nm³/h;
a ——空气的密度,取为1.293 kg/m3;
a c ——空气在0 ℃时的定压比热容,取为1.004 kJ/(kg·℃);
T ——燃烧室平均温度,℃;
ti ——RTO 入口气体的温度,℃;
V H ——废气中溶剂的热值,kJ/kg;
V ——废气入口与出口的浓度差,mg/ Nm³;
L H ——天然气热值,取为34000 kJ/Nm3;
L F ——天然气的体积流量,Nm³/h。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7
附录B
(规范性)
能效测量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塔式和旋转式RTO 的能效测量。
B.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B.1.1 编制测量大纲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当根据客户需求制订测量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a) 测量任务、目的与要求;
b) 根据测量目的、RTO 类型特点确定测量参数;
c) 测点布置与所需仪表安装;
d) 明确人员组织与分工。
B.1.2 测量现场需具备的条件
B.1.2.1 天然气表
RTO 设备应配有单独的天然气表,可以获得RTO 设备的天然气耗量。
B.1.2.2 热旁通阀
RTO 设备在独立运行,不处理废气的情况下,所有热旁通阀可以关闭。
B.1.2.3 风量和温度测量孔
RTO 入口管道应有位于直管段的测量孔(直管段长度大于6 倍的直管段直径),用于测量入口风
量;进出口温度测量孔位(直径≥8 mm)需靠近RTO 的切换阀。
B.1.2.4 燃烧室温度
RTO 燃烧室温度可通过系统控制屏显示并可校准。
B.1.2.5 生产线运行情况
在能效测量期间,生产线运行情况应满足以下条件:
a) 生产线停机:整个能效测量过程中都使用新风进入RTO 运行,不能让废气进入RTO 设备;
b) 生产线开机:能效测量期间必须是使用天然气的情况。
B.1.2.6 入口废气成分
需明确入口废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类气体的质量占比,便于计算废气热值和浓度。
B.1.3 测量参数及方法
B.1.3.1 废气入口风量i F
需要测量风速和管道直径或管道长宽。管道直径或管道长宽需用卷尺测量,测量精确到1 mm;风
速测定需使用标准型皮托管和压差风速仪或流速测定仪,其中标准型皮托管的修正系数为0.99±0.01;
压差风速仪由压力传感器、控制电路及显示屏组成,其测量误差应小于±0.1 m/s;流速测定仪由温度传
感器、压力传感器、控制电路及显示屏组成, 其测量误差应小于±0.1 m/s。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8
测量点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4 倍直径,且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2
倍直径处。
B.1.3.2 RTO 入口气体的温度i t
使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测量,或系统控制屏显示温度,其示值误差应不大于±3 ℃。
B.1.3.3 燃烧室温度T
使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测量或现场记录系统控制屏燃烧室温度,其示值误差应不大于±3 ℃。
B.1.3.4 燃气流量L F
现场应间隔一定时间记录燃气表显示数值,建议为10 分钟。
B.1.3.5 废气入口浓度In
应使用FID 便携式分析仪测量入口废气的浓度。
B.1.3.6 废气出口浓度Out
应使用VOCs 在线监测设备自动记录出口废气的浓度。
B.1.3.7 热旁通气体体积流量p F
如RTO 热旁通有余热回收设备,需测量热旁通气体体积流量p F ,测量方法应同于B.1.3.1 废气入
口风量i F 的测量。
B.1.4 RTO 测量条件准备
B.1.4.1 RTO 及系统运行状态检查
在测量开始前,应全面检查RTO 设备、风机、供热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如有不正常的现象应予以
排除后再进行测试。
测量使用的仪器和仪表应在检定和标定的有效期内。
检查管道是否存在泄漏问题,防止气体泄漏影响测量精确性。
B.1.4.2 测量条件
为了确保RTO 能效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满足以下测量条件:
a) 在测量RTO 设备运行参数时,应保证RTO 燃烧室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上下浮动不超过设定
温度的5 %。
b) 测量能效时的风量应大于设计风量的75 %以上,且至少测量1 小时。
c) 测量能效期间废气排放需要满足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
B.1.4.3 测量人员准备
为确保天然气耗量表、RTO 控制室及RTO 进口管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数据能在同一时间准确记录,
需分别指派三名测量人员同步前往各点位进行数据采集。
B.2 测量步骤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
a) 根据RTO 设备使用环境的废气排放风量,调节RTO 设备主风机频率或RTO 设备的进口压力,
使RTO 设备的入口废气风量维持在所需的测量风量;
b) 保持主风机频率恒定,按照表B.1 测量并记录RTO 设备运行参数,建议在该风量下至少稳定测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9
量1 小时,测量间隔时间为10 分钟。
表B.1 RTO 运行参数记录表
序号测量时间i F i t T L F p F In Out
1
2
3
4
…
c) 测量结束,将主风机频率以及燃烧室设定温度恢复到测量前的状态,检查并核对所记录的测量
数据,将仪器仪表拆卸后装箱。
d) RTO 能效按公式(B.9)计算,并出具能效测量报告。
B.3 RTO能效计算
B.3.1 所需参数的计算
B.3.1.1 入口气体带入的热量( i Q )
入口气体带入的热量按公式(B.1)计算:
Qi a Fi ca ti…………………………………….(B.1)
B.3.1.2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 T Q )
燃烧室气体具有的热量按公式(B.2)计算:
T a i a Q F c T …………………………………….(B.2)
B.3.1.3 燃气燃烧提供的热量( L Q )
燃气燃烧提供的热量按公式(B.3)计算:
L L L Q H F ……………………………………….(B.3)
B.3.1.4 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 V Q )
废气中溶剂燃烧后释放的热量按公式(B.4)计算,RTO 入口废气浓度与出口废气的浓度之差,按
公式(B.5)计算:
10 6 V V i V Q H F ………………………………….(B.4)
V In Out ……………………………………….(B.5)
式中:
In ——RTO 入口废气浓度,mg/ Nm³;
Out ——RTO 出口废气的浓度,mg/ Nm³。
若进口废气由m 种VOCs 废气混合而成,混合废气的热值按公式(B.6)计算,入口废气浓度按公
式(B.7)计算:
V 1 V1 2 V 2 m Vm H w H w H L w H ……………………….(B.6)
In In 1 1 2 2 m m w w L w ……………………….(B.7)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10
式中:
i w ——混合废气中第i 种气体所占的质量比,%;
Vi H ——混合废气中第i 种气体的热值,kJ/kg;
In ——FID 设备测得的入口废气浓度,mgc/Nm3;
i
——混合废气中第i 种气体的mgc/mg 单位转换比,查表确定。
B.3.1.5 热旁通取走的热量( p Q )
热旁通取走的热量按公式(B.8)计算:
Qp aFpcaT ……………………………………….(B.8)
B.3.2 RTO能效计算公式
RTO 能效按公式(B.9)计算:
1 V L p 100%
H
T i p
Q Q Q
Q Q Q
………………………….(B.9)
若测量过程中无废气进入RTO,则0 V Q ;若RTO 达到自维持运行,无天然气消耗,则0 L Q ;
若RTO 热旁通为关闭状态或无余热回收设备,则0 p Q 。
B.4 能效测量报告
能效测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a) RTO 产品制造单位和使用单位名称;
b) 测量任务和目的要求;
c) 系统运行工况和进口废气成分说明;
d) RTO 运行参数数据记录表或变化曲线;
e) 绘制能效随测量时间的变化曲线;
f) 能效测量分析与评价结论。
T/ACEF 181—2024
T/CSTE 0704—2024
11
附录C
(规范性)
净化衰减率
RTO 设备的净化衰减率按公式(C.1)计算:
100%
initial
initial now
净化衰减率··························· (C.1)
式中:
Ψinitial——安
装
调
试
完
成
后
测
得
的
初
期
净
化
效
率
,%;
Ψnow ——当前测得的净化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