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5067-2024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 文件大小:1.71 MB
- 标准类型:食品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0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甘肃省《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甘肃省马铃薯原种(含大田和网棚生产)及大田种薯的生产,涵盖选地、种薯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全流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GB 7331(检疫)、GB 18133(种薯质量)、NY/T 2383(病虫害防治)、DB 62/T 2622(残膜回收)等标准,确保生产合规。
3. 术语定义
- 种薯:符合GB 18133质量要求的原原种、原种、大田种薯。
- 原原种:脱毒苗在容器或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种薯。
- 原种:由原原种在隔离条件下扩繁的种薯。
- 大田种薯:原种扩繁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
4. 质量要求
- 产地检疫按GB 7331执行,种薯质量符合GB 18133病毒病、细菌病等指标。
5. 原种生产技术
5.1 大田生产原种
- 选地:海拔≥1800m冷凉区,3年内未种茄科/十字花科作物,无土传病害,周边1000m无低级别种薯。
- 整地施肥:深耕25-35cm,施腐熟农家肥3-4.5万kg/hm²,配施N、P₂O₅、K₂O。
- 种薯处理:选用原原种,18-20℃催芽(芽长≤1cm),药剂拌种(甲霜灵+多菌灵等)。
- 播种:4月中旬-5月上旬(地温≥8℃),早熟品种9.75-11.25万株/hm²,中晚熟8.25-9.75万株/hm²;机械起垄黑膜覆土栽培。
- 田间管理:
- 中耕培土:现蕾期中耕培土4-6cm,追施氮磷钾肥。
- 去杂去病:苗期、现蕾期、盛花期3次拔除病杂株。
- 控株高:盛花期喷矮壮素/多效唑或摘蕾。
- 病虫害防治:
- 蚜虫:灭蚜松/啶虫脒喷雾,连续3-4次。
- 晚疫病:现蕾期用代森锰锌保护剂,发病后用甲霜·锰锌等治疗剂。
- 收获贮藏:杀秧后10-15天采收,剔除病烂薯,阴凉处晾晒。贮藏窖消毒后,按品种分装,温度1-4℃、湿度80-90%。
5.2 网棚生产原种
- 与大田生产流程相似,额外要求:
- 网棚规格:跨度5-8m,高1.8-2m,覆盖60目尼龙网纱。
- 隔离条件:周边500m无低级别种薯及茄科作物。
6. 大田种薯生产
- 选地:海拔≥1800m,周边500m无茄科作物,其他同原种。
- 种薯选择:使用符合GB 18133的原种,30g以下整薯直播,大薯切块(带1-2芽眼)。
- 播种密度:早熟6.75-8.25万株/hm²,中晚熟6-7.5万株/hm²。
- 其他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等与原种生产一致。
7. 质量检测
- 田间检查:现蕾期、盛花期、枯黄期前3次全覆盖检查,不合格者降级或转商。
- 块茎检测:收获后抽检病毒病、类病毒病(如纺锤块茎类病毒)、细菌病。
- 库房检查:出库前剔除病烂薯,确保贮藏质量。
8. 配套技术要求
- 残膜回收:按DB62/T 2622机械+人工回收,减少污染。
- 贮藏管理:分品种堆码(≤6层),定期通风,控制温湿度。
9. 差异化要点
- 原种 vs 大田种薯:
- 种源:原种来自原原种,大田种薯来自原种。
- 隔离距离:原种1000m,大田种薯500m。
- 播种密度:原种密度更高(早熟9.75万株/hm² vs 大田6.75万株/hm²)。
- 网棚生产:额外需搭建防虫网,隔离条件更严格。
10. 核心目标
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选地隔离、科学施肥、种薯处理、精准播种、病虫害防控、严格质检),保障马铃薯种薯纯度、健康度及产量,促进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