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75-2025 心肌梗死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655.19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7-31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675—2025
心肌梗死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ealth manage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 05 - 26发布
2025 - 08 - 26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1
5 基本程序 ........................................................................... 2
6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方案 ............................................................... 3
参考文献 .............................................................................. 9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 3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袁申、邹旭、吕渭辉、陈小光、廖鹏达、孔勇杰、陈茂生、王晶晶、卢敏、李萍、尚宝令、吴庆和、刘娟、李菲菲、刘淑娟、黄国圣、李晓庆、刘彤、邱文杰、张子清、覃雅君、陈碗莹。
引言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再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现阶段心肌梗死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尚无规范,很多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针对性,相关管理内容涉及的范围广、维度复杂。本文件是根据中医健康管理优势,通过规范心肌梗死稳定期的健康管理的整体流程,使医护人员在实施具体活动和操作时有章可循,确保健康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此,我们针对相关医护人员,拟定本文件,规范化、标准化心肌梗死的中医健康管理技术。
DB44/T 2675—2025
1
心肌梗死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心肌梗死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要求、程序和技术方案。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本文件干预的对象为经心血管专科医师评估后考虑为心肌梗死稳定期的患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4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 21709.2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的疾病。
中医健康管理 health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据患者中医体质,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辅以中医特色治疗、饮食运动指导、情志调节等,从而改善病情、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活动。
4 基本要求 基础设施
应设置候诊区、诊室、专科评估室、检查室、常规治疗室,各区域应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有条件者宜设中医特色治疗室、营养师指导室、心理咨询室、健康宣教室等。 实施者资质
包括但不限于:
a)
应取得医生或护士专业资质,如执业医师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从事心血管专业医护人员;
b)
心肌梗死中医健康管理团队应以心血管专业医生为核心,应包含有心血管护理经验的护士;
c)
条件允许宜加入内分泌科医生、呼吸科医生、营养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等,均参加心血管专科相关培训至少3个月。
DB44/T 2675—2025
2
纳入管理前评估
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在进行中医健康管理时,应经过医疗机构评估,在安全评估下操作实施。
5 基本程序 健康状态评估
由医护人员对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进行评估及中医辨证,并建立健康档案。
5.1.1 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病史、家族史、婚育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b)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肺查体等;
c)
辅助检查:
1)
基本项目:全血分析、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心电图、心肌酶学、心肌坏死标志物、BNP或NT-proBNP、心脏彩超等;
2)
可选择项目: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糖代谢、颈动脉彩超等。
d)
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测评、情志评估等。
5.1.2 评估人员
由专业的中医医护人员对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证。
5.1.3 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用于记录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的信息、健康状态评估及使用的健康管理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知情同意书;
b)
基本信息记录表;
c)
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相关症状或疾病及用药情况;
d)
中医体质辨识及证候分型;
e)
检查指标及治疗疗效;
f)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方案;
g)
双方联系方式。 健康管理方案制定
各中医证候类型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使用的健康管理方案项目参照表1,技术方案第6章对应章节执行。
DB44/T 2675—2025
3
表
1 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方案项目
辨证分型
管理内容
气虚血瘀证
痰瘀互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凝心脉证
气阴两虚证
正虚阳脱证
辨证治疗
√
√
√
√
√
√
中医外治
√
√
√
√
√
√
饮食调理
√
√
√
√
√
√
情志调摄
√
√
√
√
√
√
五音养生
√
√
√
√
√
运动干预
√
√
√
√
√
6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方案 辨证分型
6.1.1 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如下:
——
症状:胸部刺痛、闷滞,活动后加重,可伴身体乏力,短气,汗出,心悸。
——
查体:可有四肢肌肤瘀斑或甲错。
——
舌脉象: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弦细无力。
6.1.2 痰瘀互结证
辨证要点如下:
——
症状:剧烈胸痛,胸闷如窒,可伴头昏目眩,脑胀,身体坠胀感,气短,咳嗽痰多,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
——
查体:可见面色晦暗、唇舌发绀、四肢浮肿。
——
舌脉象:舌质紫暗或暗红,可有瘀斑,舌下瘀筋,舌苔厚腻,脉滑或涩。
6.1.3 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如下:
——
症状:心胸满闷,刺痛阵发,痛有定处,常欲叹息,情志不遂时易诱发或加重。
——
查体: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肤出现瘀斑。
——
舌脉象:舌质紫暗,可见紫点或紫斑,舌底静脉曲张,舌苔薄,脉弦涩。
6.1.4 寒凝心脉证
辨证要点如下:
——
症状:胸痛彻背,得温热则痛减,胸闷气短,心悸不安,气候骤冷易诱发或加重。
——
查体:可见痛苦面容,恶寒,四肢不温。
——
舌脉象: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6.1.5 气阴两虚证
辨证要点如下:
——
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烦心悸,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盗汗,气短,头晕。
DB44/T 2675—2025
4
——
查体:可见面色潮红,声音低微,手足心热。
——
舌脉象:舌质嫩红或有齿痕,舌苔少,或薄白,脉沉细无力,结代或细数。
6.1.6 正虚阳脱证
辨证要点如下:
——
症状:心胸隐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
查体:可见精神烦躁或淡漠,重则昏迷,四肢逆冷,口开目闭,遗尿。
——
舌脉象:舌质淡,舌苔白,脉数无根,或脉微欲绝。 辨证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宜根据个人经验调整药物组成及用量。
6.2.1 气虚血瘀证
心肌梗死稳定期气虚血瘀证的中药内服治疗如下:
——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止痛。
——
推荐处方: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
基本用药:桃仁、人参、黄芪、红花、当归 、生地黄、牛膝、赤芍、枳壳、桔梗、川芎、柴胡、炙甘草、生姜、肉桂。
——
随证加减:合并阴虚者,可合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
6.2.2 痰瘀互结证
心肌梗死稳定期痰瘀互结证的中药内服治疗如下:
——
治法:活血化痰,理气止痛。
——
推荐处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
基本用药:栝蒌、熟地黄、薤白、半夏、当归、白芍、桃仁、川芎、 红花。
——
随证加减:痰浊郁而化热者,可予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热兼有郁火者,可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大便干者,可加大黄;伴有热毒者,可合黄连解毒汤。
6.2.3 气滞血瘀证
心肌梗死稳定期气滞血瘀证的中药内服治疗如下:
——
治法: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
推荐处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
基本用药:川芎、香附、赤芍、枳壳、柴胡、陈皮醋炒、五灵脂、蒲黄、甘草。
——
随证加减:气郁日久化热者,可改柴胡疏肝散为丹栀逍遥散。
6.2.4 寒凝心脉证
心肌梗死稳定期寒凝心脉证的中药内服治疗如下:
——
治法:散寒宣痹,芳香温通。
——
推荐处方:当归四逆汤。
——
基本用药:当归、桂枝、白芍、通草、炙甘草、细辛、大枣。
——
随证加减:胸阳痹阻者,可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痛明显者,可以乌头赤石脂丸加减;偏阳虚者,可合四逆汤。
DB44/T 2675—2025
5
6.2.5 气阴两虚证
心肌梗死稳定期气阴两虚证的中药内服治疗如下:
——
治法:益气养阴。
——
推荐处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
基本用药:白芍、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麦冬、陈皮,白术、远志、五味子、茯苓、肉桂、甘草。
——
随证加减:胸阳痹阻者,可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痛明显者,可予乌头赤石脂丸加减;偏阳虚者,可合四逆汤。
6.2.6 正虚阳脱证
心肌梗死稳定期正虚阳脱证的中药内服治疗如下:
——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
推荐处方:四逆加人参汤。
——
基本用药:生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麦冬、五味子。
——
随证加减:伴有咳唾喘逆,水气凌心射肺者,可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伴有口干,舌质嫩红,阴竭阳脱者,可合用生脉散。 中医外治
6.3.1 穴位按摩
6.3.1.1
穴位定位方法:大椎、肩井、膻中、内关、外关、足三里、鱼际等穴位定位按照GB/T 12346—2021执行。
6.3.1.2
操作方法如下:
——
大椎: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等附于穴位旁,适当用力按揉0.5分钟~1分钟。
——
肩井:用一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用力拿捏对侧肩井0.5分钟~1分钟,双肩交替进行。
——
膻中:将右手掌掌根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顺时针、逆时针摩揉0.5分钟~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
内关:将一手的中指和拇指放在另一手的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分钟~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
外关:将一手的中指和拇指放在另一手的外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分钟~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
足三里: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掐按0.5分钟~1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
——
鱼际:将拇指指腹按压在鱼际穴上,适当用力顺时针和逆时针反复按揉0.5分钟~1分钟。
6.3.2 耳穴疗法
治疗方法如下:
——
常用穴位:主穴为心、神门、皮质下、交感、舌,配内分泌、肾、胃、脾、小肠。
——
操作:每次选3穴~5穴,左右耳轮换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耳穴贴压、按摩等方法,每日2次~3次,每次5分钟。
6.3.3 艾灸
DB44/T 2675—2025
6
治疗方法如下:
——
常用穴位:取内关、膻中、心俞等。
——
操作:悬灸法或隔物灸法,每次10分钟~30分钟,每日1次。
6.3.4 贴敷疗法
治疗方法如下:
——
常用穴位:内关、膻中、心俞、神门、关元等。
——
操作:药物通常包括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将其研成细末,用蜂蜜、姜汁或其他赋形剂调成膏状,贴敷于选定的穴位上。每次不超过8小时,每日1次。
6.3.5 体针
治疗方法如下:
——
常用穴位:内关、心俞、膻中、三阴交等。
——
操作:针刺手法应按照GB/T 21709.20执行。每次20分钟~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饮食调理
6.4.1 营养评估
6.4.1.1
不能依靠单一的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应使用一组指标来进行判断,包括身体质量(BMI)或人体成分分析、膳食蛋白质和能量摄入指标以及至少一个实验室检测指标。
6.4.1.2
可通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胆固醇、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评估患者营养状态。
6.4.1.3
可通过实际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 手握力等人体测量学指标评估患者营养状态。
6.4.2 营养摄入管理
6.4.2.1
总体原则为清淡饮食,少量多餐。
6.4.2.2
注意事项包括:
a)
不宜急于进补峻猛之品;
b)
限制高脂肪、高热量及刺激性食物摄入;
c)
避免进食炒、烙、煎、炸的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烩等制作方法;
d)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合使用中医食疗、中药汤剂、中药膏方等多种方式调理改善营养状态。
6.4.2.3
营养摄入建议包括:
a)
优质蛋白:保证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的动物和植物蛋白质,如瘦肉、鱼、乳制品和坚果等。
b)
优质碳水化合物:鼓励患者摄入优质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谷物和面包、燕麦片等。建议减少基于精制白面粉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减少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c)
多不饱和脂肪:推荐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主要存在于植物性油脂(亚麻籽油、油菜籽油、核桃等),深海鱼类(鲭鱼、鲑鱼、三文鱼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如黄油、奶油,椰子油等摄入,避免工业反式脂肪如糕点、蛋糕和油炸食品等。
d)
水果蔬菜:推荐胡萝卜素,根茎类蔬菜、绿叶蔬菜,如羽衣甘蓝、莴苣、菠菜,十字花科蔬菜(白菜、椰菜花、芥蓝、萝卜等),及各种水果。不推荐食用罐装水果。
6.4.3 辨证用膳
DB44/T 2675—2025
7
6.4.3.1 气虚血瘀证
6.4.3.1.1 党参田七炖猪肉汤
药膳做法和功效如下:
——
配方:党参15 g,田七粒10 g,瘦猪肉50 g,大枣2枚。
——
服法制法:以上诸味洗净,水200 mL炖熟,油盐调味食。
——
功效:活血祛瘀,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6.4.3.2 痰瘀互结证
6.4.3.2.1 丹参陈皮红枣茶
药膳做法和功效如下:
——
配方:丹参10 g,陈皮10 g,红枣6枚,绿茶6 g。
——
服法制法:先将丹参、陈皮、红枣(劈开)用清水200 mL煎煮,再加绿茶叶泡焗饮用。
——
功效:活血祛瘀,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6.4.3.3 气滞血瘀证
6.4.3.3.1 丹参山楂砂仁炖鲜肉汤
药膳做法和功效如下:
——
配方:丹参10 g,山楂10 g,砂仁15 g,鲜肉50 g。
——
服法制法:以上诸味洗净,水200 mL炖熟,油盐调味食。
——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6.4.3.4 寒凝心脉证
6.4.3.4.1 当归生姜羊肉汤
药膳做法和功效如下:
——
配方:当归15 g,羊肉75 g,大枣3枚,生姜3片。
——
服法制法:以上诸味洗净,水200 mL炖熟,油盐调味食。
——
功效:暖心散寒,振奋心阳。
6.4.3.5 气阴两虚证
6.4.3.5.1 参麦炖鸡汤
药膳做法和功效如下:
——
配方:西洋参6 g,麦冬15 g,竹丝鸡50 g。
——
服法制法:上诸味洗净,水200 mL炖熟,油盐调味食。
——
功效:补气养阴,扶正。
6.4.3.5.2 莲子炖猪心汤
药膳做法和功效如下:
——
配方:莲子20粒(不去心),猪心50 g,生姜2片,大枣2枚。
——
服法制法:以上诸味洗净,水200 mL炖熟,油盐调味食。
——
功效:养心安神,补气。
DB44/T 2675—2025
8
情志调摄
6.5.1
语言疏导:通过语言进行直接劝说或暗示引导。
6.5.2
行为暗示:运用积极、乐观的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
6.5.3
顺情疗法:顺从患者某些意愿,满足其一定的身心需求,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6.5.4
移情养性;通过语言、行为或改变所处环境,以及多种怡情养性方法(如书画、音乐等),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
6.5.5
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讲座,进行群体教育或个别指导,学习心理相关知识。 五音养生
6.6.1 辨证选曲
6.6.1.1
气虚血瘀证:宜听角音、宫音、商音、徵音。
6.6.1.2
痰瘀互结证:宜听角音、徵音、宫音。
6.6.1.3
气滞血瘀证:宜听角音、徵音。
6.6.1.4
气阴两虚证:宜听羽音、宫音、商音、徵音。
6.6.1.5
正虚阳脱证:宜听徵音。
6.6.2 五音对应曲目
6.6.2.1
宫音:悠扬沉静、淳朴庄重,如《春江花月夜》《秋湖月夜》《鸟投林》;
6.6.2.2
商音: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如《阳关三叠》《阳春白雪》《潇湘水云》;
6.6.2.3
角音:生机盎然、亲切爽朗,如《江南丝竹乐》《胡笳十八拍》《姑苏行》;
6.6.2.4
徵音: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如《茉莉花》《化蝶》《紫竹调》;
6.6.2.5
羽音: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 运动干预
6.7.1
运动原则:应遵循个体化和长期坚持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因运动失当导致的创伤等不良事件。
6.7.2 运动方法
6.7.2.1 调息吐纳
嘱患者每日早晚平卧闭眼放松5分钟,缓慢深吸气后平静呼气,吸气时腹部略隆起,呼气时腹部略凹陷,频率10次/分钟,共50次。
6.7.2.2 健身功法
由专科医生或护士指导患者学习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
a)
太极拳:以24式太极拳为例,分为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等招式,注重手法、步型、身法、眼法的协调配合。每周3次~4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
b)
八段锦:分为卧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等,每套功法分八段,每段一个动作。视患者耐受程度,选择一式,每日1次~2次,每次15分钟~30分钟;
c)
五禽戏:参考地方标椎DB3416/T 009;
d)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如韦驮献杵、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等,可进行全套完整练习或有选择性地进行单个动作的练习。每周2次~5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
DB44/T 2675—2025
9
参考文献
[1] DB3416/T 00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佗五禽戏 13式动作规范
[2] 贾振华,李叶双,吴以岭,等.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04):195-199.
[3] 吴伟,刘勇,李荣,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证候特点的回顾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05):502-504.
[4] 常翠青,赵文华,贾梅.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02):151-158.
[5] BUTLER T, KERLEY C P, ALTIERI N, et al. Optimum nutritional strateg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BACPR)[J]. Heart, 2020,106(10): 724-731.
[6] 陈纪言,陈韵岱,韩雅玲,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07):361-369.
[7] 李佳丹,高逸凡,张赢月,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4):504-506.
[8]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03):272-284.
[9] 陈可冀,张敏州,霍勇.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04):389-395.
[10] 张敏州,丁邦晗,林谦.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7):4119-4127.
[11] 中华中医药学会.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3): 106-107.
[12] 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9):1409-1435.
[1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29(01):44-64.
[14] 于瑞,朱明军,杜廷海,等.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发展现状和模式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3):1830-1832.
[15] 解天骁,王忆勤,燕海霞.中医情志疗法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2020,9(5):403-409.
[16] 钟优,顿耀山,魏文哲,等.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0):937-955.
[17] 李宪伦,王显,吴永健,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专家共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11):1517-1528.
DB44/T 2675—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