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34-2025 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技术规定
- 文件大小:1.23 M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技术规定》(DB44/T 2634-2025)的主要内容总结:
一、目的与范围
- 目的:规范广东省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的早期识别流程,提升综合遥感技术应用效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适用范围:适用于广东省内相关单位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综合遥感识别工作。
二、工作原则与层级
- 工作原则
- 结合实际需求,确保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 以县级行政区或自由分幅为基本单元。
- 工作层级
- 广域识别:比例尺≥1:25,000,覆盖县级区域。
- 详细识别:比例尺≥1:5,000,聚焦城镇、人口聚集区、重大工程区等高风险区。
- 数学基础
- 平面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三、核心技术流程
1. 数据获取与整理
- 基础资料:
- 地形数据(DEM分辨率≥5m)、行政区划、地质灾害历史数据、气象水文资料、人类工程活动记录等。
- 遥感数据要求:
- 星载SAR数据:
- 广域识别分辨率≥20m,详细识别≥10m;
- 植被覆盖区优先选用L波段(穿透性强);
- 数据累积量要求:时序分析需≥15期,时间跨度>1年。
- 光学影像数据:
- 分辨率按比例尺匹配(如1:5,000比例尺需≤0.5m);
- 云雪阴影覆盖率<5%。
- 机载LiDAR数据:
- 详细识别需获取,点云密度≥20点/m²,DEM分辨率≥2.5m。
- 星载SAR数据:
2. 综合遥感数据处理
- 地表形变监测:
- 方法选择:
- 广域识别:数据量少用D-InSAR,数据多用Stacking-InSAR;
- 详细识别:采用SBAS-InSAR或PS-InSAR时序分析。
- 异常形变区提取:
- 结合DEM、光学影像剔除无效区域(如水域、阴影);
- 人工解译+算法辅助提取隐患区矢量面。
- 方法选择:
- 地表形态构建:
- 广域识别用现有DEM(分辨率≥5m);
- 详细识别需基于LiDAR点云生成高精度DEM。
3. 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解译判识
- 方法:目视解译、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分析。
- 内容:
- 结合形变特征、影像特征(纹理、色调、微地貌)、孕灾环境(地层岩性、坡度坡向)综合判识;
- 勾绘图斑边界(误差<5像元),按面积/宽度确定要素类型(面状、线状、点状);
- 判定灾害类型(滑坡、崩塌等)及活动性等级(极高、高、中、低)。
- 防御等级划定:
- 基于活动性(表E.1)和危害性(承灾体类型与数量,表E.2)矩阵判定(表E.3)。
4. 野外核查
- 核查内容:
- 孕灾环境、隐患特征(边界形态、变形迹象)、承灾体、激发因素(降雨、工程活动)。
- 要求:
- 广域识别抽样≥30%,新增隐患≥40%,详细识别100%核查;
- 拍摄全景+局部特征照片(分辨率≥300dpi);
- 准确性判定需同时满足:存在明确承灾体+隐患风险证据。
5.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 质量检查:
- 内业全检,外业抽样(按GB/T 24356);
- 检查数据完整性、形变结果准确性、图斑属性合规性。
- 验收条件:
- 完成野外工作、资料齐全、成果符合技术要求。
四、成果要求
- 数据成果:
- 地表形变速率图、隐患风险图斑空间数据集(属性结构见附录F)。
- 图件成果:
- 地表形变速率图、隐患风险分布图。
- 文档成果:
- 成果报告、识别记录表(附录D)、野外核查记录表(附录G)。
- 其他:
- 隐患照片、空间数据集(含坐标、类型、防御等级等属性)。
五、附录关键内容
- 附录A/B:星载SAR/光学卫星参数(如Sentinel-1、高分系列)。
- 附录C:灾害判识依据(如滑坡形变聚集、崩塌陡坡阴影特征)。
- 附录E:防御等级矩阵(活动性+危害性→极高/高/中/低)。
- 附录F/G:空间数据集属性字段、核查表示例。
总结:该标准构建了从数据获取、处理、解译到核查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强调多源遥感协同(InSAR+光学+LiDAR),注重精度控制与成果规范化,为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标准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