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600.1-2025 政务信息化项目质量检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 文件大小:264.92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深圳市地方标准《政务信息化项目质量检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DB4403/T 600.1-2025)的核心内容总结:
一、总体目标
确保政务信息化项目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及项目需求,保障系统建设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二、基本原则
- 科学性:采用科学方法和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
- 全面性:覆盖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及安全性等所有质量特性。
- 独立性:检测独立于开发过程,保证结果公正客观。
- 实用性:检测结果需能实际指导质量改进,提升用户满意度。
- 持续性: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覆盖各阶段质量管控。
三、检测通用要求
1. 检测依据
- 依据国家标准、地方规范及项目文档(如合同、需求文件、设计文档等)。
- 需分析建设差异,结合变更确认形成最终检测依据。
2. 检测范围
- 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与建设需求建立追溯关系。
- 区分三类变更:
- 核增:实际存在但文档未覆盖的功能。
- 核改:文档与实现存在差异的部分。
- 核减:文档存在但实际未实现的功能。
3. 检测设计
- 充分性:覆盖所有检测指标,声明不适用项及理由。
- 方法性:采用已验证的检测方法(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 可验证性:检测结果需可复现,预期结果与需求一致。
4. 检测资源
- 机构要求:具备资质、独立团队及管理体系。
- 设备要求:工具软件需为正式版本,租用设备需完全支配。
- 环境要求:优先使用生产环境,模拟环境需验证有效性。
5. 各方职责
| 角色 | 职责 |
|---|---|
| 建设单位 | 组织需求确认、提出检测要求、授权检测机构、监督项目质量。 |
| 承建单位 | 交付成果、自测系统、配合检测、修复缺陷。 |
| 检测机构 | 公正检测、报告结果、保密数据、配备专业人员(设计/执行/报告编制等7类角色)。 |
四、检测文档要求
- 文档类型:
- 检测方案、设计说明、执行记录、缺陷报告、回归记录、变更确认记录、检测报告。
- 管理要求:
- 版本控制、审查批准、分发管控、作废标识、6年以上存档。
- 内容要求:
- 清晰无歧义,含标题/标识/修改历史等基础信息,关键文档需记录检测步骤及预期结果。
五、检测过程要求
1. 策划阶段
- 需求梳理:分析业务逻辑,明确检测范围及测试策略。
- 方案制定:与各方确认范围,制定检测计划(含环境/进度/风险)。
- 检测准备:建设单位授权,承建单位完成自测并部署正式版本。
- 检测设计:设计可执行的测试用例,评审通过后执行。
2. 实施阶段
- 检测执行:按设计文档执行,完整记录结果与缺陷。
- 缺陷确认:形成缺陷报告(含严重等级、复现步骤),经相关方确认。
- 回归检测:修复后验证,记录回归结果(附截图/视频)。
- 变更控制:范围/方法变更需经确认并调整检测文档。
3. 总结阶段
- 整理分析:
- 需求覆盖率、检测通过率、缺陷分布(类别/级别)。
- 提出质量优化建议(如流程改进)。
- 报告编制:
- 结论需符合判定原则(参考附录A大纲),经三级审查(编制/审查/批准)。
附录A(检测报告大纲)
包含检测结论、标准依据、范围、资源、方法、缺陷定义(分致命/严重/一般三级)、结果判定、详细结果(统计/描述/缺陷列表)等12部分。
核心特点
- 全生命周期覆盖:从需求到验收持续检测。
- 责任明确:三方职责边界清晰,建设单位负首要责任。
- 文档严谨性:强调版本控制与长期存档,确保可追溯。
- 缺陷分级管理:三级缺陷分类指导优先级修复。
- 变更适应性:动态管理核增/核改/核减范围。
此标准为政务信息化项目提供了系统化的质量检测框架,兼顾技术严谨性与管理实操性,确保财政资金项目的建设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