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597-2025 进口食品风险预警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305.05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DB4403/T 597-2025《进口食品风险预警技术规范》 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该标准规定了深圳口岸相关单位或企业开展进口食品风险信息预警的基本原则、流程和步骤,旨在建立科学、联动、准确的风险预警机制,以防范进口食品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动植物安全、环境及合法权益。
主要组成部分:
-
范围 (Scope):
- 适用于深圳口岸相关单位或企业(经营单位)在进口食品相关项目中,进行风险信息预警的规划、设计、部署和实施。
-
规范性引用文件 (Normative References):
- 引用了关键的基础标准:
- GB/T 22760-2020 《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
- GB/T 27921-2023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 这些标准为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引用了关键的基础标准:
-
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
- 明确定义了标准中使用的关键概念,确保理解一致性:
- 风险 (Risk): 进口食品对人身安全、动植物生命健康、环保、卫生及口岸各方合法权益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程度。
-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 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系统地运用现有信息确定危害和估计风险的过程。
- 风险评价 (Risk Evaluation):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可允许风险的过程。
- 风险预警 (Risk Warning): 为保护消费者免受进口食品潜在风险/危害而采取的预测及警报措施。
- 预警级别 (Level of Warning): 根据突发事件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危害程度划分的警情级别(红、橙、黄)。
- 明确定义了标准中使用的关键概念,确保理解一致性:
-
基本原则 (Basic Principles):
- 科学性 (Scientificity): 在合规前提下,运用科学、有效、权威的风险管理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
- 联动性 (Linkage): 某口岸发布预警后,应持续监测事件发展,其他口岸的风险预警状态应作相应联动调整。
- 准确性 (Accuracy): 预警级别的判定必须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级别为依据,以风险评估为前提,确保判定准确。
-
预警流程 (Warning Process):
- 整个预警流程由四个核心阶段构成一个闭环:
- 风险信息采集 (Risk Information Collection): 获取风险信息。
- 风险信息识别 (Risk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处理、整理采集到的信息,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
- 风险分析研判 (Risk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判定风险等级。
- 风险预警发布 (Risk Warning Issuance): 根据研判结果决定是否发布预警及预警级别。
- 整个预警流程由四个核心阶段构成一个闭环:
-
预警步骤 (Warning Steps): - 详细操作流程
- 6.1 风险信息采集 (Risk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数据源:
- 管理系统数据: 疫情监测数据、实验室不合格信息、查验不合格信息、注册备案信息、警示通报/风险预警/召回信息等。
- 互联网数据: 国内外疫情信息、国内外政府/机构/组织/企业/消费者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不合格信息等。
- 企业填报数据: 通过管理系统端采集进口食品详细信息(见附录A,包含报关信息、货物流向信息、生产信息等关键27项数据)。
- 数据源:
- 6.2 风险信息识别 (Risk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 路径:
- 仅互联网数据源:进入企业端识别流程。
- 管理系统 + 互联网数据源:合并数据后进入管理端识别流程。
- 过程: 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融合、清洗去重、内容整理,经专家审核后生成风险信息数据库。
- 路径:
- 6.3 风险分析研判 (Risk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 路径: 根据识别阶段来源(企业端或管理端)进入相应的研判流程。
- 风险评估: 将企业填报信息与风险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关联分析。评估方法依据:
- GB/T 27921-2023 推荐的技术(如德尔菲法、蝶形图分析、贝叶斯网络和影响图)。
- 国内现行相关技术规范。
- 国际通行规则。
- 风险等级判定 (核心): 根据评估结果,将进口食品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并对应预警级别(红、橙、黄)。判定依据表1:进口食品风险级别触发条件对照表:
- 高风险 (对应 红色预警): 满足以下任一情形:
- 违反食品安全法导致伤亡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 影响地域广泛,境内外广泛关注,巨大经济损失,危及经济社会发展或社会安定。
- 需作出一级响应的重大动植物疫情。
- 对进口食品贸易造成特别严重影响。
- 需省级及以上政府统一协调组织处置。
- 中风险 (对应 橙色预警): 满足以下任一情形:
- 违反食品安全法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有其他严重情节。
- 地域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呈扩大态势,境内外关注,较大经济损失,可能危及经济社会发展或社会安定。
- 引发重大动植物疫情。
- 对进口食品贸易造成影响。
- 需省级及以上政府关注。
- 低风险 (对应 黄色预警): 满足以下任一情形:
- 违反食品安全法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 可能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造成影响。
- 引发一般性动植物疫情。
- 需要相关部门内部关注。
- 注:表1中对“一级响应”、“重大动植物疫情”、“一般性动植物疫情”进行了脚注解释。
- 高风险 (对应 红色预警): 满足以下任一情形:
- 6.4 风险预警发布 (Risk Warning Issuance):
- 预警级别确定: 依据风险分析研判阶段判定的风险等级,直接对应相应的预警级别(红、橙、黄)。
- 发布程序: 管理部门对研判结果进行分析后,决定是否向社会公布预警信息。
- 发布范围:
- 管理端风险: 通过业务管理系统(管理端)向各口岸发布预警通报,提醒相关方(监管单位)采取措施。
- 企业端风险: 通过业务管理系统(企业端)向进口企业、消费者、食品行业经营者发布预警提示,提醒相关方采取措施/注意风险。
- 发布内容 (必须包含):
- 预警级别。
- 用于智能调整其他进口食品安全预警的内容(体现联动性)。
- 风险的范围、危害程度等。
- 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 信息备案:
- 预警信息发布后,必须向上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备案。
- 备案信息需完整包含发布内容,以及参与信息处理、评估、发布等全流程的人员和时间信息。
- 6.1 风险信息采集 (Risk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附录A (资料性) (Appendix A - Informative):
- 提供了重点采集进口食品信息数据项列表,详细列出了需要企业填报的27项关键信息,分为三大类:
- 报关信息 (8项): 如报关单号、入境口岸、境外发货人、提货单号、启运/到达日期、集装箱号、货物序号。
- 货物流向信息 (存放信息 10项 + 销售信息 9项): 如货物状态、计划销往地区、存放/销售场所及地址、联系人、电话、存放/销售食品及数量、发货日期、运输方式等。
- 生产信息 (10项): 如食品中英文名称、规格型号、HS编码、食品类别、货值、数量及单位、净重及单位、总数量/净重、生产企业、原产国/地区、生产批次号、生产日期、保质期。
- 提供了重点采集进口食品信息数据项列表,详细列出了需要企业填报的27项关键信息,分为三大类:
-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列出了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的重要国内外标准和文件,包括国家标准(GB/T)、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国际标准(ISO 31000)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质检总局)的相关管理规定。
总结要点:
- 该标准为深圳市进口食品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的预警框架。
- 强调科学性、联动性、准确性三大原则贯穿始终。
- 建立了清晰的四阶段预警流程(采集->识别->研判->发布)和详细的操作步骤。
- 核心在于风险等级判定(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及其对应的预警级别(红色/橙色/黄色),判定标准明确具体(表1)。
- 非常重视信息来源多元化(管理系统、互联网、企业填报)和信息质量(清洗、去重、专家审核)。
- 明确了预警发布的对象(管理端给口岸/企业端给企业和公众)、内容(必须包含预警级别、风险描述、对策等)和备案要求。
- 附录A提供了企业填报信息的标准化清单,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 该标准将于2025年4月1日在深圳市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