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41-2025 丘陵地区梯田禾花鲤养殖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344.49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2641-2025 丘陵地区梯田禾花鲤养殖技术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 规定了禾花鲤(Cyprinus carpio)在丘陵梯田环境中的养殖技术要求。
- 适用于广东省内丘陵梯田的禾花鲤与水稻综合种养。
- 核心目标:保障水稻产量前提下开展生态养殖,鱼沟/鱼凼总面积 ≤ 稻田面积的 10%。
二、环境条件
- 总体原则
- 稳粮为主:确保水稻单产不降低。
- 因地制宜:结合梯田资源、气候、市场需求选择模式。
- 绿色安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防控面源污染。
- 梯田要求
- 地质稳定、保水保肥、光照充足,土壤符合 GB 156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 水源水质
-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 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三、养鱼梯田改造
- 田埂加固
- 生态加高加固(禁用水泥硬化),尺寸:
- 高出田面 40~50 cm
- 底宽 60~80 cm,顶宽 30~50 cm(梯形截面)。
- 生态加高加固(禁用水泥硬化),尺寸:
- 鱼沟与鱼凼开挖
- 鱼沟:深 50~60 cm,上口宽 50~80 cm,沿田埂内倾30~45°开挖(形状可为一字、十字等)。
- 鱼凼:
- 面积占比 3%~5%,深 60~100 cm。
- 每 300~667 m² 挖1个,位置靠田端或内侧。
- 凼埂高 20~30 cm,确保沟、凼、田面平齐连通。
- 进排水口
- 砖石砌筑或埋涵管(直径 15~20 cm),宽 30~60 cm,对角设置(高进水、低出水)。
- 防逃设施
- 拦鱼栅用塑料/金属网,网径依鱼规格调整(0.2~0.4 cm),宽为排水口1.6倍,入泥深 20~30 cm。
四、水稻种植
- 品种选择
- 优质、高产、抗倒伏、抗病品种(如粤稻系列)。
- 整地与栽插
- 耕深 >20 cm,田平泥化。
- 秧龄 25~30 d(4~5叶),行株距 30 cm×15 cm,密度 1.5万穴/667 m²,每穴 2~3苗。
- 田埂边及鱼沟两侧密植(株距 10 cm)。
- 施肥管理
- 基肥:腐熟农家肥 800~1000 kg/667 m² 或缓释复合肥(N≥20%)40~50 kg/667 m²。
- 追肥:
- 分蘖肥(栽后7~10 d):尿素 3~4 kg/667 m² + 氯化钾 2~3 kg/667 m²。
- 穗肥(栽后35~40 d):尿素 5~6 kg/667 m² + 氯化钾 3~4 kg/667 m²。
- 化肥分2天撒施,避开鱼沟/凼。
- 水位控制
- 返青期水深 5~10 cm(未投鱼时 3~5 cm)。
- 中后期水深 15~20 cm。
- 收获前排水,冬闲田水深 40~60 cm。
- 病虫草害防控
- 优先农业/物理/生物防治。
-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符合 GB/T 8321),禁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禁药。
- 除草剂需在投鱼前 20 d 使用。
- 收获
- 适时收割,秸秆还田。收稻前驱鱼入沟凼暂养。
五、禾花鲤养殖
- 苗种来源
- 选用抗逆性强、生长快的禾花鲤(体型粗壮、紫黑色,以禾花为食),来源合法且检疫合格。
- 放养操作
- 时间:秧苗返青后。
- 规格:15~50 g/尾。
- 密度:300~600尾/667 m²。
- 消毒:3%~5% 食盐水浸浴 5~10 min。
- 注意事项:晴晨/傍晚投放,水温差 ≤3℃。
- 饵料投喂
- 天然饵料为主,辅以米糠、麦麸、豆饼或配合饲料(符合 GB 13078)。
- 日投喂量 3%~5% 鱼体重,每日 1~2次,定点投于鱼凼/沟。
- 日常管理
- 巡田:查田埂、清沟凼、调水位、防逃防敌害(鸟、蛇等)。
- 病害防控:预防为主,用药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禁限用药物。
- 捕捞
- 缓慢排水集鱼入凼,清晨/夜晚起捕。
- 可留存冬闲田养殖至翌年插秧前。
- 鱼肉质符合 GB 2733(鲜冻水产品标准)。
六、记录管理
- 建立完整台账:种苗、饲料、肥料、农药、鱼药采购使用记录。
- 保存水质监测、检疫报告、产品检测数据。
- 档案长期保存,保障质量溯源。
附注说明
- 禾花鲤特性:温水性小型鲤鱼,俗称禾花鱼、乌鲤,因食稻田禾花得名,具地方特色。
- 核心标准引用:
- GB/T 43508(稻渔综合种养通用要求)
- SC/T 1135.7(稻鲤共作山丘型技术规范)。
总结:该标准系统规范了广东丘陵梯田"稻-鱼"共生模式,以稳粮为前提,细化梯田改造、水稻种植、禾花鲤养殖及管理的技术参数,强调生态防控与可追溯管理,实现绿色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