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29-2025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 文件大小:412.13 KB
- 标准类型:综合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4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主要内容总结
一、规划定位与原则
- 定位: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上级规划的细化落实,承担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修复的具体安排,是实施用途管制和指导专项规划的核心依据。
- 原则:坚持底线思维(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全域统筹、城乡融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共建共治和智慧规划。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 范围:覆盖县级行政单元全部陆域和海域,陆海分界线按国家要求执行。
- 期限:规划期15年,近期5年,与市级规划衔接。
- 空间层次:分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 县域:侧重全域格局谋划、三条控制线落实、乡村振兴引导。
- 中心城区:细化城镇功能结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和风貌管控。
 
三、基础工作
- 底图底数:	- 以全国国土调查及变更数据为基础,统一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整合地理国情、森林、海洋等专项数据,形成"一张图"底图。
 
- 基础分析:	- 自然地理格局分析、规划实施评估、灾害风险评估。
- 衔接交通、水利、能源等专项规划,分析矛盾冲突。
 
- 专题研究:	- 涵盖空间战略、人口发展、陆海统筹、耕地保护、存量用地盘活等20余项专题。
 
四、规划核心内容
- 目标与指标:	- 落实上级指标(如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制定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附录B)。
- 分解指标至乡镇(街道),确保落地落图。
 
- 底线管控:	- 三条控制线:		-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划定优质耕地和高标准农田。
- 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体系。
- 城镇开发边界: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
 
- 其他控制线:		- 中心城区划定蓝线(水体保护)、绿线(绿地)、紫线(历史保护)、黄线(基础设施)。
 
 
- 三条控制线:		
- 空间格局:	- 总体格局:统筹农业、生态、城乡和海洋空间,形成开发保护框架。
- 分区细化:		- 一级分区(生态保护区、城镇发展区等)和二级分区(居住、工业、物流等)。
- 海洋发展区细化渔业、交通、工矿等用海类型(附录C)。
 
- 用途结构调整:优先保障耕地、生态用地,严控建设用地总量。
 
-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 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园区集聚,促进产城融合。
- 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城乡生活圈(15分钟覆盖率),分级配置教育、医疗设施。
- 历史文化保护:划定保护线,明确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范围。
- 村庄分类: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规范村庄建设边界。
 
- 支撑保障体系:	- 交通:明确机场、港口、铁路等重大设施布局(表1)。
- 市政与防灾:划定防洪排涝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化工园区安全距离。
- 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刚性约束、森林覆盖率目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
 
- 中心城区规划:	- 范围划定:基于国土调查数据迭代扩展,纳入战略发展区域。
- 用地布局:优化居住、商业、工业用地结构,保障保障性住房用地。
- 公共服务:明确市、县级设施边界,社区级设施布点(表2)。
- 地下空间:重点开发枢纽站点周边,提出分层分区管控。
- 风貌管控:划定城市设计重点区,控制建筑高度、天际线。
 
五、实施保障
- 传导机制:	- 分解指标至乡镇,制定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 规划片区划分(附录A),指导详细规划编制。
 
- 近期行动:	- 衔接五年规划,制定土地整治、基础设施等项目清单。
 
- 技术支撑:	- 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GB/T 39972)。
 
六、成果体系
- 文本与附表:	- 文本包含总则、目标定位、空间格局等章节(附录E)。
- 附表包括规划指标、用地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项目等(附录F)。
 
- 图件要求:	- 县域:必备图件如国土空间现状图、三条控制线图、生态修复图等。
- 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控制线图、城市更新图等。
- 比例尺:县域1:5万-1:10万,中心城区1:1万-1:2.5万。
 
- 数据库:	- 按国家标准建库,形成县镇一体的"一张图"数据库。
 
七、附录要点
- 附录A:规划内容深度参考,明确县域和中心城区不同层次的规划深度。
- 附录B:规划指标体系,含约束性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和预期性指标(如森林覆盖率)。
- 附录C:规划分区规则,细化二级分区类型及管控要求。
- 附录D:强制性内容清单,包括三条控制线、重大设施布局等。
- 附录E:文本章节示例,提供两种结构参考。
- 附录F:规范性附表模板,如用地结构表、重点项目表。
总结:该指南系统构建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框架,强调底线管控与全域统筹,注重城乡融合与实施传导,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成果体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