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416-2025 小麦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296.85 KB
- 标准类型:食品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0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小麦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主要内容总结
一、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涵盖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害和虫害的防治,强调环境友好型技术。
二、防控对象
- 主要病害
- 条锈病、散黑穗病、赤霉病、黄矮病、孢囊线虫病。
- 主要虫害
- 麦穗夜蛾、蚜虫、麦茎蜂。
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1. 农业防治
- 轮作制度:与非禾本科作物(油菜、马铃薯、蚕豆等)轮作至少1年。
- 深翻灭茬:清除杂草,收割后低割麦茬(≤5cm),翻地深度≥20cm。
- 抗病品种:选用符合DB63/T 2077的抗病品种,如高原437、青春38等。
- 科学施肥:按DB63/T 2096要求增施有机肥,平衡氮磷钾配比。
2. 生态调控
- 有性治理: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在小檗发芽前喷施杀菌剂,阻断条锈病菌传播。
- 种植涵养带:4月中下旬在麦田周边种植蛇床,吸引天敌昆虫。
3. 物理防控
- 黄板诱杀:穗期每亩悬挂20~30张黄板,距麦穗顶端10~20cm,诱杀蚜虫、麦茎蜂成虫。
4. 生物防治
- 生物农药(附录A.1):
- 蚜虫:穗期喷施苦参碱。
- 孢囊线虫病:播种前阿维菌素包衣,出苗期喷雾防治。
- 其他病害:寡糖·链蛋白防治黄矮病。
5. 化学防治
- 防治指标:
- 条锈病病叶率≥0.5%;赤霉病病穗率≥10%;麦茎蜂活虫基数>5头/m²;蚜虫每33cm行长≥200头。
- 化学药剂(附录A.2):
- 病害:三唑酮、戊唑醇等喷雾防治条锈病;多菌灵·烯肟菌酯防治赤霉病。
- 虫害:吡虫啉防治蚜虫;吡蚜·螺虫酯防治麦茎蜂成虫。
- 施药要求: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符合GB/T 17997操作规范。
四、附录与引用标准
- 附录A
- 生物农药表:阿维菌素、苦参碱等适用对象及施用方法。
- 化学农药表: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及防治时期。
- 引用标准
- 包括《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小麦孢囊线虫病控制规程》等。
五、关键时间节点
- 4月中旬~5月中下旬:小檗杀菌处理。
- 4月中下旬:种植蛇床涵养带。
- 穗期~灌浆期:蚜虫生物防治。
- 扬花初期~盛花期:赤霉病化学防治。
六、技术特点
- 多技术融合:整合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及精准化学防治。
- 环境友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生态调控,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 数据量化:明确防治指标(如病叶率、虫口基数),确保科学施药。
通过上述技术体系,实现小麦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保障产量、质量及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