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418-2025 长毛牦牛
- 文件大小:683.6 KB
- 标准类型:食品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0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DB63/T 2418-2025《长毛牦牛》标准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与目的
- 适用于青海省长毛牦牛的鉴定、选育及等级评定,涵盖来源、外貌特征、生产性能、测定方法及评级体系。
2. 来源与分布
- 起源:环湖地区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形成的特色类群,又称“狮型牦牛”。
- 分布:核心区域为海北州(海晏、祁连、刚察)和海南州(共和、贵南),省内其他地区零星分布。
3. 体型外貌特征
- 头部:头方正,额宽平,分“有角”和“无角”两种,角形内弯、偏细。
- 体躯:髻甲高,胸深背直,后躯发育良好;四肢短而坚实,蹄小。
- 被毛:全身被毛丰厚,面部、四肢及悬蹄下部覆盖长毛,头顶长毛似狮态;毛色以黑褐色为主,少数为白色或驼色。
- 性别特征:公牛睾丸紧贴腹壁,母牛乳房呈碗碟状。
4. 生产性能
- 体尺体重(自然放牧):
- 成年公牛:体高115.30±4.38 cm,体重330.50±13.75 kg。
- 成年母牛:体高100.68±3.92 cm,体重220.60±17.82 kg。
- 产肉性能:
- 成年公牛屠宰率53.05%(胴体重175.33±15.36 kg);母牛47.97%(胴体重105.83±7.47 kg)。
- 产奶性能:
- 初产母牛:153天总产奶量91.8 kg(日均0.6 kg);经产母牛183.6 kg(日均1.2 kg)。
- 产毛性能:
- 成年公、母牛年产毛绒量分别为4.54±0.84 kg、2.38±0.30 kg。
- 繁殖性能:
- 公牛:2.5岁性成熟,3-3.5岁初配,使用年限10年。
- 母牛:3-3.5岁初配,发情周期17-24天,妊娠期243-270天,繁殖率45%-55%。
5. 性能测定
- 依据NY/T 2766《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执行。
6. 等级评定体系
- 评定原则:需符合品种特征,生殖器官正常,无缺陷,健康。
- 评定时间:每年10-11月进行。
- 评定方法:
- 单项评定:
- 体型外貌:按头、体躯、生殖器官、肢蹄、被毛五项评分(总分100),等级分特级(公牛≥85分,母牛≥80分)至三级。
- 体高与体重:按年龄、性别划分等级(特级至三级),例如成年公牛体高≥117 cm为特级,母牛≥104 cm为特级。
- 综合评级:根据体型、体高、体重三项等级组合查表确定综合等级(如三项特级评特级,两项特级加一级仍为特级)。
- 种用标准:公牛需综合一级及以上,母牛需二级及以上。
7. 附录与实施
- 附录A提供外貌特征照片辅助鉴定。
- 标准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起草单位包括科研机构及地方畜牧站。
关键数据表摘要
- 表3(体高评级):成年公牛特级≥117 cm,母牛≥104 cm。
- 表4(体重评级):成年公牛特级≥330 kg,母牛≥245 kg。
- 表5(综合评级):等级组合逻辑(如特级+特级+一级=特级,一级+一级+二级=一级)。
实施意义
- 为长毛牦牛资源保护、选育改良及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青海特色牦牛品种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