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

DB35/T 2251-2025 岗梅林地栽培技术规程

  • 文件大小:491.68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8-04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2251—2025

  岗梅林地栽培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cultivation of Ilex asprella in forest land

  2025 - 06 - 10 发布2025 - 09 - 10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种子采集与处理...................................................................... 1

  5 苗木培育............................................................................ 2

  6 栽植技术............................................................................ 4

  7 有害生物防治........................................................................ 6

  8 采收................................................................................ 6

  9 档案管理............................................................................ 6

  附录A(资料性) 岗梅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7

  参考文献............................................................................... 8

  DB35/T 2251—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清流县林业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华润三九现代中

  药制药有限公司、清流县九龙溪国有林场有限公司、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福建三明林业学校、明

  溪县林业局、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三明市三元区林业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发游、江斌、汤行昊、邢建永、王邦富、欧建德、雷先珠、林明发、孙代珍、

  陈剑洪、罗荣忠、廖小平、邓宗杰、李良坤、林狄显、谢荣樟、罗春备、林洪锦、张标强、邓永生、陈俊军。

  DB35/T 2251—2025

  1

  岗梅林地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岗梅(Ilex asprella)林地栽培的种子采集与处理、苗木培育、栽植技术、有害生

  物防治、采收和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岗梅的林地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6001 育苗技术规程

  LY/T 2648 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DB35/T 84 造林技术规程

  DB35/T 169 森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等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岗梅Ilex asprella

  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属(Ilex)植物。

  注:又称为秤星树、梅叶冬青。

  4 种子采集与处理

  4.1 种子采集

  4.1.1 采种母树

  选择树龄3 a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

  4.1.2 采种时间

  6月至9月,当浆果果皮转紫黑色时,即可采集。

  4.2 种子处理

  采集的浆果堆沤3 d~5 d后搓洗,再用清水淘洗,清除果皮、果柄等杂质及干瘪的种子,置通风阴

  凉处晾干备用。

  DB35/T 2251—2025

  2

  5 苗木培育

  5.1 播种育苗

  5.1.1 圃地选择

  宜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土层深厚、肥力较好、pH值5.0~7.0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

  5.1.2 整地作床

  5.1.2.1 整地

  清除圃地杂物,翻耕深20 cm~25 cm,施总养分含量45%(N:15%、P2O5:15%、K2O:15%)的复合

  肥每亩30 kg~50 kg作基肥,碎土细耙。

  5.1.2.2 作床

  苗床宽100 cm~120 cm、床高25 cm~35 cm、床间距30 cm~40 cm,做到表面平整,床面铺一层2 cm

  厚黄心土。

  5.1.2.3 苗床消毒

  播种前3 d~5 d,用3 g/m2的65%代森锌可湿粉剂拌适量细土撒于土壤中,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500~800倍液淋湿苗床,并薄膜覆盖消毒24 h,播种前1 d再用清水淋湿苗床。

  5.1.3 种子催芽

  9月至10月,采用细沙层积催芽。层积催芽按GB/T 6001的规定执行。

  5.1.4 播种方法

  12月至翌年2月,待种子开始露白起采用撒播方法播种,播种量每亩3.0 kg~4.0 kg,播后覆盖细

  碎黄心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铺一层厚度1 cm左右稻草,再覆盖一层无纺布。

  5.1.5 苗期管理

  5.1.5.1 撤除覆盖物和遮荫

  幼苗出苗率达30%时撤除覆盖物,用遮光度70%的遮阳网做成小拱棚遮荫,高温季节过后撤除遮阳网。

  5.1.5.2 水分管理

  灌溉和排水按GB/T 6001的规定执行,保持苗床湿润。

  5.1.5.3 追肥

  5月至8月,每月用0.2%~0.4%复合肥(N:15%、P2O5:15%、K2O:15%)水溶液喷施1~2次,施后

  用清水淋洗叶面。

  DB35/T 2251—2025

  3

  5.1.5.4 除草

  及时清除杂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5.1.5.5 间苗和定苗

  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第一次间苗补苗,间密补稀,其后间苗2~3次,去弱留强;于6月至7月定苗,

  保留密度每平方米110~150株。

  5.2 扦插育苗

  5.2.1 扦插时间

  3月中旬至4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5.2.2 插床

  插床规格及消毒方法见5.1.2.2和5.1.2.3。用黄心土与河沙按体积比(8:2)混匀作为基质铺于床

  面,厚度5 cm~7 cm,扦插前1 d再用清水淋透基质。苗床上方用遮光度70%遮阳网搭建高度1.8 m~2.0

  m的遮荫棚。

  5.2.3 插穗

  5.2.3.1 插穗采集

  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母株,剪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木质化、健壮无损伤枝条作插穗。

  5.2.3.2 插穗处理

  插穗修剪成6 cm~8 cm茎段、枝径0.2 cm~0.6 cm,基部剪成斜口,顶部剪平,保留上部1~2片叶。

  插穗按粗度分级捆扎成30~50条/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消毒0.5 h,将插穗下端浸

  入100 mg/L萘乙酸(NAA)水溶液浸泡2 h。

  5.2.4 扦插

  按株行距(8 cm~10 cm)×(8 cm~10 cm)用竹签打孔后插入插穗,深度为插穗1/3~1/2,插后

  压实插缝并淋透水。

  5.2.5 插后管理

  在插床上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保温保湿。插后5 d~8 d,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对

  插穗和床面消毒杀菌,每隔10 d~15 d重复一次。

  5.2.6 苗期管理

  5.2.6.1 揭膜遮荫

  插穗生根长新叶后,撤除塑料薄膜小拱棚,保留上方遮阳网。出圃前30 d~60 d掀开遮阳网。

  DB35/T 2251—2025

  4

  5.2.6.2 水肥管理

  保持苗床湿润。插穗生根长新叶后,每月施肥1次。幼苗期用0.2%~0.3%的复合肥(N:15%、

  P2O5:15%、K2O:15%)水溶液淋施,速生期施肥用0.4%~0.5%的复合肥水溶液,施后用清水喷洒叶面。

  8月下旬停止施肥。

  5.2.6.3 除草

  按照5.1.5.4执行。

  5.3 苗木出圃

  5.3.1 苗木调查

  出圃前调查苗木地径、苗高、根系数量。调查方法按GB/T 6001的规定执行。

  5.3.2 起苗

  起苗前1 d对圃地浇水,次日挖根起苗。

  5.3.3 苗木质量

  出圃苗木应木质化程度高、生长健壮、根系完好。合格苗木分为Ⅰ级、Ⅱ级,分级指标见表1。

  表1 岗梅苗木质量分级表

  苗木

  分级

  播种苗扦插苗

  苗龄

  地径

  (cm)

  ≥

  苗高

  (cm)

  ≥

  >5cm

  长Ⅰ级

  侧根数

  ≥

  苗龄

  地径

  (cm)

  ≥

  苗高

  (cm)

  ≥

  >5 cm

  长Ⅰ级

  侧根数

  ≥

  Ⅰ级1~0 0.55 55 6 1-0 0.45 45 6

  Ⅱ级1~0 0.35 35 4 1-0 0.25 25 4

  6 栽植技术

  6.1 栽培区选择

  选择海拔100 m~1 000 m、坡度30度以下、立地质量等级Ⅲ级以上的林地,立地质量等级按DB35/T

  169执行。

  DB35/T 2251—2025

  5

  6.2 迹地栽植

  6.2.1 栽植地准备

  6.2.1.1 林地清理

  采取炼山或耙带方式清理林地。

  6.2.1.2 整地

  穴状整地,穴规格为50 cm×30 cm×30 cm,每穴施有机肥1.0 kg或钙镁磷0.5 kg作基肥,回表土

  拌匀。

  6.2.1.3 密度

  每亩200~400株,栽植点配置按DB35/T 84的规定执行。

  6.2.2 栽植

  6.2.2.1 时间

  1月至3月阴雨天种植。

  6.2.2.2 方法

  每穴栽植1株。栽植方法按DB35/T 84的规定执行。

  6.2.3 抚育管理

  6.2.3.1 抚育

  种植后连续抚育4年,第一年、第二年在4月至6月和8月至10月每年抚育2次,采取扩穴培土、锄草

  松土等抚育措施,第三年、第四年在7月至9月每年劈杂除草抚育l次。

  6.2.3.2 追肥

  种植后第一年至第四年,结合除草、松土抚育,每年追肥1次,在植株栽植点上侧开长20 cm~40 cm

  的半月形沟,每株施0.5 kg~1.0 kg有机肥或0.10 kg~0.25 kg复合肥(N:15%、P2O5:15%、K2O:15%),

  施肥后及时覆土。

  6.2.3.3 补植

  成活率低于85%时,宜在当年小阳春或翌年春季阴雨天补植。

  6.2.3.4 修剪

  剪除病枝、枯枝、弱枝;在秋冬季修剪控高,树高控制在2.0 m~2.5 m。

  6.3 林下套种

  6.3.1 栽植地准备

  6.3.1.1 林冠层调控

  DB35/T 2251—2025

  6

  对中龄林以上乔木林分,采取修枝、间伐、择伐等措施将林分郁闭度调控至0.50(含)以下。

  6.3.1.2 林地清理

  采取全劈耙带方式清理林地。

  6.3.1.3 整地

  按照6.2.1.2执行。

  6.3.1.4 栽植点配置

  栽植点配置在林下空地太阳直射透光处为宜,距离原生林木大于1.0 m,株行距(1.5 m~2.0 m)

  ×(1.5 m~2.0 m)。

  6.3.2 栽植

  按照6.2.2执行。

  6.3.3 抚育管理

  按照6.2.3执行。

  7 有害生物防治

  以预防为主,采取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其防治方法见附录A。

  采收前3个月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LY/T 2648的规定。

  8 采收

  8.1 采收时间

  种植5年后即可采收,以秋冬季的晴天采收为宜。

  8.2 采收方法

  采割地上茎或连地下根整株挖取。采收的茎去除细(嫩)枝及叶,采挖的根去除泥土。采收的茎、

  根及时运输至加工场地。

  9 档案管理

  建立包括栽植地块、种植时间及数量、种子种苗来源、抚育管理、肥料农药使用、有害生物防治、

  采收等内容的生产档案,并完整保存至岗梅采收后3年以上。

  DB35/T 2251—2025

  7

  附录A

  (资料性)

  岗梅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

  表A.1给出了岗梅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

  表A.1 岗梅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

  有害生物

  名称

  主要危害特点主要防治方法

  枝枯病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该病多发于3 月至8 月雨季高温高湿天

  气。主要危害岗梅茎枝,引起萎蔫、干枯、

  衰弱,严重时整株死亡。

  控制合理密度,注意排涝通风,及时剪除病枝并销毁,减

  少病原残留回。在发病初期喷施40%百菌清悬浮剂500 倍

  液或50%多菌灵800 倍液防治。

  茎基腐病

  Fusarium

  solani

  该病主要发生于苗期、栽植初期。多发于

  5 月至8 月高温、高湿天气。发病初期茎

  基部皮层呈淡褐色至黑褐色,逐渐缢缩腐

  烂,严重时木质部褐变,根系腐烂中空,

  全株枯死。

  在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降温。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集中烧

  毁。周边植株浇施70%敌克松500 倍或70%代森锰锌干

  悬粉剂500 倍液,并撒施石灰,可防止病害蔓延。

  尺蠖

  Ectropis

  obliqua

  该虫多发于12 月至翌年5 月,幼虫多咬

  食嫩叶嫩梢,严重时吃尽新叶新芽,影响

  植株正常生长。

  发生初期可喷施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 倍液,或选用

  0.3%印楝素2 000 倍液等进行防治。成虫采用黑光灯、

  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褐带卷蛾

  Adoxophyes

  cyrtosema

  该虫多发于3 月至5 月,主要危害新发的嫩叶

  嫩梢,破坏生长点,影响树体正常生长发育。

  及时剪除清理虫害枝叶,人工捕杀虫苞。对幼虫可喷洒青

  虫菌6 号液剂或B.T.乳剂(苏芸金杆菌)1 000 倍液进行

  防治。成虫盛期用频振式杀虫灯或糖醋液进行诱杀。

  蚜虫

  Aphidoidea

  该虫多发于4 月至5 月和9 月至10 月,

  主要危害岗梅幼苗及新梢,群集于新梢嫩

  叶背面或嫩茎上,刺吸汁液,使叶片发黄、

  卷曲、皱缩,严重时可使植株停止生长、

  萎蔫枯死。

  及时剪除清理被害枝梢,降低虫口,注意保护瓢虫、草蛉

  等天敌。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或0.3%

  苦参碱水剂500 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六星黑点豹蠹蛾

  Zeuzera

  leuconolum

  该虫5 月开始成虫羽化,6 月幼虫孵化,10

  月幼虫老熟后在枝干蛀道内化蛹越冬,翌年

  幼虫蛀入岗梅主干或侧枝为害,啃食木质部,

  导致受害枝条枯萎,严重时整株死亡。

  及时剪除清理受害虫枝干,人工捕杀成虫,注意保护寄生

  蜂等天敌。幼虫活动期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000 倍液等药剂防治。成虫

  羽化期,可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DB35/T 2251—2025

  8

  参考文献

  [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

  药局公告2022年第22号)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