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2/T 183-2025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和应用指南
- 文件大小:626.66 KB
- 标准类型:综合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4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总结:DB3502/T 183-2025《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和应用指南》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 目标
规范医疗机构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实现全流程追溯管理,提升医疗器械安全性、可追溯性及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 适用范围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其他可参照),涵盖医用耗材(包括高值耗材、参照高值耗材)及可扩展至仪器设备。
二、核心术语与原则
- 关键术语
- UDI:由产品标识(UDI-DI)和生产标识(UDI-PI)组成,用于唯一识别医疗器械。
- 四码映射:UDI与医疗机构内部编码(字典编码、物价编码、医保编码)唯一关联,实现多系统协同。
- 总则
- 精准识别医疗器械,支持全流程追溯。
- 快速回溯使用历史,应对不良事件与召回。
- 关联患者诊疗信息,优化库存管理,加强不良事件监测。
三、实施流程
-
资源支持
- 组织架构:设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医疗器械管理、信息、医务护理、医保、财务等部门职责。
- 人员配置:院科两级UDI管理专员,确保职责落实。
- 制度保障:制定管理文件,规范流程、数据安全及应急预案。
-
需求分析与规划
- 通过调研评估现状,制定分步实施方案,优先覆盖高风险器械及高值耗材。
-
系统建设与改造
- 数据映射:完成UDI与内部编码的“四码映射”。
- 系统对接:改造医疗机构HRP系统,对接国家UDI数据库(UDID),实现数据自动核验、同步及全流程管理。
- 软硬件测试:验证UDI识别准确性、数据核验逻辑及系统稳定性。
-
流程优化与培训
- 梳理采购、验收、库存、使用等全流程,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
- 分岗位培训(管理人员、临床医护、配送企业),强化UDI政策、系统操作及数据管理。
-
试运行与推广
- 试点科室试运行(≥1个月),评估系统稳定性及数据质量。
- 全面推广后持续优化,定期更新系统功能与数据管理流程。
四、应用架构与全流程管理
-
数据管理架构
- 生成:生产企业按标准生成UDI,数据同步至国家UDID。
- 采集:通过扫码设备采集UDI数据,覆盖采购、验收、使用等环节。
- 核验:动态核验机制(经营企业、一级库房、管理部门三重核验),确保数据一致性。
- 共享:与HIS、医保平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
全流程应用场景
- 采购准入:经营企业提供UDI信息,建立产品字典并动态核验。
- 验收入库:扫码核验UDI,生成验收记录并反馈至供应链。
- 库存管理:UDI支持效期预警、环境监测及自动化盘点。
- 临床使用:扫描UDI关联患者信息,生成使用记录并同步计费。
- 不良事件监测:通过UDI追溯产品流向,快速定位问题批次。
- 取出处置:植入性器械实现“植入-取出-处置”闭环管理。
五、风险管理与应对
- 风险防控
- 识别数据错误、系统故障等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如数据备份、快速恢复机制)。
- 加强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信息(如身份、诊疗记录)在UDI应用中的保密性。
- 监管与改进
- 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
- 通过数据分析监测流通、使用及损耗情况,优化管理策略。
六、附录与参考文献
- 两岸术语对照:附录A提供大陆与台湾地区UDI术语对照(如UDI-DI对应“产品识别码”),促进跨区域协作。
- 政策依据:引用国家药监局、卫健委等20余项法规文件,确保指南合规性与权威性。
意义
该指南为厦门市医疗机构提供了UDI实施的标准化路径,推动“三医联动”中医疗器械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助力医疗质量提升与医保监管优化,并为全国UDI应用提供地方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