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

DB31/T 1583-2025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管理规范

  • 文件大小:781.85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 1583-2025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 ​适用对象​​:市/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
  • ​管理内容​​:苗子事件的监测、报告、响应、分析反馈及考核要求。
  • ​核心目标​​:规范苗子事件全流程管理,实现早发现、早响应。

​二、术语定义​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突然发生,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职业中毒等事件。
  2.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
    • 达到区级及以上响应阈值,可能引发公众健康损害的事件(如聚集性疫情、病原体阳性未确诊等)。
  3. ​报告响应阈值​​:
    • 触发报告和响应的临界值(如发病人数、时间/空间范围、传播途径等)。

​三、总体要求​

  1. ​属地化管理​​:各单位按属地原则开展监测报告。
  2. ​多机构协作​​:非医疗卫生机构(如学校、企业)需配合疾控部门应急处置。

​四、报告响应范围与阈值​

​范围​​(涵盖2大类):

  • ​已定性事件​​:法定传染病(如鼠疫、霍乱)、新发传染病(如猴痘)、食源性疾病、职业中毒等。
  • ​未定性事件​​: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流感/呕吐腹泻病例等。

​分级阈值​​(附录A详细列明55类事件):

​事件类型​ ​市级响应阈值示例​ ​区级响应阈值示例​
​鼠疫​ 1例疑似/确诊病例 1例疑似/确诊病例
​学校聚集性疫情​ 手足口病:同一学校1周内10例关联病例 手足口病:同一学校1周内5例关联病例
​饮用水污染​ 致急性病例≥3例 发现水质异常
​新冠病毒感染​ 养老机构1周内5例关联病例 学校1周内5例关联病例
​疫苗超温事件​ 超温>48h且疫苗>200支 超温>48h且疫苗>100支

​注​​:阈值按病种/事件类型差异化设定(详见标准附录A)。


​五、报告与响应流程​

1. ​​报告内容​​(附录B规范性表格):

  • 必填字段:事件编码、名称、首发病例时间、波及人数、实验室确诊数、死亡数、事件分级(区级/市级)等。

2. ​​关键环节​​:

  • ​初次报告​​:
    • 学校/托幼机构等 → 立即报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达市级阈值时同步报区疾控。
    • 医疗机构/检验机构 → 立即报区疾控。
    • 区疾控核实后:24小时内网络报告(区级阈值),达市级阈值时立即报市疾控。
  • ​响应分级​​:
    • 区级阈值 → 区疾控主导现场处置。
    • 市级阈值 → 市疾控协同区疾控处置。
  • ​跨区响应​​:
    • 按“病例就诊地、现住址地、事发单位地”划分属地责任,市疾控统筹协调。
  • ​进程报告​​:事件级别变化时需及时更新。
  • ​结案报告​​:处置结束24小时内完成网络结案。

​六、后续管理​

  1. ​分析反馈​​:
    • 区疾控按月汇总分析 → 形成辖区简报。
    • 市疾控按月全市汇总 → 通报各区并上报。
  2. ​检查考核​​:
    • 市疾控通过日常抽查+年终考核监督执行,发现问题后督促整改。

​七、规范性附录​

  • ​附录A​​:55类苗子事件的详细响应阈值表(核心依据)。
  • ​附录B​​:苗子事件报告汇总表(标准化字段模板)。

​八、参考文献​

  • 引用19份文件,包括国家级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上海市专项方案(如《上海市猴痘防控方案》)等。

​核心价值​​:
该标准构建了​​分级分类、精准响应​​的苗子事件管理体系,通过明确阈值、流程和责任分工,强化“关口前移”防控能力,为上海市公共卫生风险早期干预提供操作框架。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