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584-2025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与管理规范
- 文件大小:881.68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6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T 1584-2025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与管理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走失、务工不着、家庭暴力受害者等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服务与管理。
二、核心原则
- 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尊重受助人员意愿,不强制救助。
- 先救治、后救助:优先保障生命健康安全。
- 分类救助:根据性别、年龄、身心状况等提供差异化服务。
三、服务要求
1. 服务流程
- 接待→安检登记→在站服务→离站服务→街面救助(具体流程见附录A流程图)。
- 24小时接待:开通救助热线并向社会公开。
2. 接待服务
- 甄别条件:
- 予以救助:无能力解决食宿、未成年人无条件救助、无法提供身份信息者先救助后核查。
- 不予救助:拒检安检、索要现金、拒不如实提供信息等(需出具书面说明)。
3. 安检登记
- 视频监控下检查随身物品,危险物品不得入站。
- 录入指纹、电子照片、身份信息至救助系统。
4. 在站服务
- 生活照料:
- 分区居住(性别/年龄/身心状况)、单人单床。
- 提供饮食(分餐制、特殊饮食需求)、洗浴、衣物、辅助器具等。
- 医疗服务:
- 送治对象:疑似精神障碍、传染病、突发伤病者。
- 按医嘱发放药品并记录。
- 寻亲服务:
- 入站24小时内发布寻亲信息,7日内报请公安采集DNA比对。
- 12种寻亲方式:口音辨别、人脸识别、媒体合作、跨部门协查等。
- 文娱活动:阅览、观影、手工、运动等。
- 个性化服务:社工辅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咨询、就业帮扶等。
5. 特殊群体服务
- 流浪未成年人:
- 提供需求评估、思想引导、文化辅导、行为督导。
- 离站需监护人接领或护送返乡。
- 家暴庇护:
- 设立独立庇护区,提供转介服务(心理/法律援助)。
- 发现未成年人受暴立即报警。
6. 离站服务
- 离站方式:
- 自行离站:成年人签署声明;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
- 接领离站:核实接领人身份及委托关系(需证件/视频确认)。
- 护送返乡:针对未成年人、行动不便者,途中保障饮食及医疗。
- 终止救助:扰乱秩序、拒离机构、拒提供信息者(出具书面材料)。
- 交通支持:提供直达车船凭证,必要时护送至车站/码头。
- 本市户籍人员:通知街镇接领,亲属拒收时联动公安介入。
7. 街面救助
- 现场劝导、应急帮助,拒绝入站者发放生活及防疫物资。
- 发现强讨恶要、携带未成年人乞讨报公安机关处置。
8. 社会力量参与
引导企业、志愿者等参与寻亲、照料、街面救助等。
四、管理要求
1. 人员管理
- 培训内容:政策法规、社工/心理学知识、职业道德。
- 着装规范:统一工作服及证件。
- 隐私保护:保密受助人员信息(寻亲需求除外)。
2. 安全管理
- 制度预案:消防、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预案。
- 安全设施:安检门、灭火器、无障碍设施。
- 责任主体:机构负责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
3. 信息化管理
- 使用救助系统录入全流程信息(含DNA/人脸数据)。
- 系统权限分级管理,保障数据安全。
4. 档案管理
- “一人一档”:保管期限分三级:
- 常规档案:10年;
- 未成年人/残障者/安置人员:30年;
- 死亡档案:永久保存。
- 声像资料:
- 电话录音/监控录像保存≥3个月,街面救助资料≥6个月。
- 争议资料保存2年以上。
五、质量改进
- 反馈机制:通过问卷、座谈会收集受助人员及协作部门意见。
- 持续改进:接受上级考核,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六、规范性附录
- 附录A:救助工作流程图(含接待、甄别、在站、离站等全环节)。
七、参考文献
引用国标、民政部文件及《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等12项法规。
总结特点:
- 精准分类:区分流浪未成年人、家暴受害者等群体提供专项服务。
- 科技赋能:运用DNA比对、人脸识别、信息精准推送提升寻亲效率。
- 闭环管理:从入站到离站全流程标准化,注重安全与隐私保护。
- 社会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部门联动(公安/卫健/街镇)。
- 人性化设计:如极端天气先救助后补手续、提供短途交通费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