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559-2025 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设置和服务规范
- 文件大小:736.54 KB
- 标准类型:综合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4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T 1559-2025《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设置和服务规范》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的设立与服务,涵盖0-18岁经专业医疗机构诊断的孤独症儿童,规定了机构设置、管理、服务流程及质量评估等全流程要求。
二、核心原则
- 儿童优先:以孤独症儿童利益为核心,尊重个体差异,保障权益与安全。
- 康复发展: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全年龄段的康复服务,覆盖语言、行为、社交等领域。
- 科学规范:服务流程基于循证实践,强调服务内容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 家庭参与:鼓励家庭参与康复过程,提供家庭指导和支持。
- 社会融合:培养儿童社区参与能力,倡导社会友好环境。
三、机构设置要求
- 资质与登记:需在市场监管或民政部门登记,符合相关管理要求。
- 场地标准:
- 建筑面积≥200㎡,70%以上直接用于康复活动。
- 配备无障碍设施、安全标志(符合GB 2894等标准)及24小时监控系统(存储≥30天)。
- 功能室要求:康复评估室、干预室、游戏活动室等,住养机构需设独立/双人起居室(人均≥7㎡)。
- 安全要求:消防设施、传染病防控、应急管理(每年≥2次演练)及网络安全(直播内容留存≥6个月)。
四、机构管理体系
- 组织架构:设立办公室、财务室、人事科等基础部门,明确职责分工。
- 制度建设:
- 人员管理、儿童隐私保护、收费退费公示制度。
- 档案管理(一人一档,含评估、计划、服务记录)。
- 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发事件预案(如癫痫、消防)、投诉处理机制。
五、人员资质与伦理
- 资质要求:
- 负责人需5年以上儿童服务管理经验。
- 服务人员需大专以上学历,持有教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证等专业资质,每年培训≥8学时。
- 人员配比:1名服务人员最多服务3名儿童。
- 职业伦理:
- 知情同意、信息保密、平等尊重、敬业负责。
- 禁止有性侵害、暴力犯罪记录人员从业,每年核查背景。
六、服务内容与流程
- 分年龄段康复服务:
- 0-6岁:认知、语言、情绪、感统训练,入园准备。
- 6-12岁:社交技能、学校适应、防欺凌干预。
- 12-18岁:青春期教育、职业探索、社会融合。
- 家庭支持:
- 每年≥2期家长培训,提供心理咨询、个案支持。
- 多系统协作:
- 配合学校融合教育,链接医疗资源(如讲座、社区活动),推动社会关爱。
- 服务流程:
- 初始评估:使用PEP-3、CARS等量表,形成评估报告。
- 计划制定:设定阶段目标(如行为矫正、社交提升)。
- 干预实施:个别/小组干预,记录过程并调整方案。
- 动态再评估:每6个月评估进展,调整计划。
- 转介服务:尊重家庭选择,协助档案移交及新机构衔接。
七、质量评估与改进
- 评估指标:
- 儿童评估率、档案合格率、教育活动有效率、监护人满意度。
- 评估方式:
- 机构自评、监护人座谈会、职能部门监督、专家评审。
- 持续改进:
- 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意见,优化服务流程。
八、参考依据
整合国内外康复标准,如MZ/T 167-2021儿童福利服务规范、国家卫健委0-6岁筛查指南等,确保服务与国际接轨。
核心亮点:
- 全生命周期服务设计(覆盖0-18岁各阶段需求)。
- 强调多系统联动(医疗、教育、社区)。
- 量化管理指标(场地、人员配比、培训时长)。
- 伦理与安全并重(隐私保护、背景审查、应急管理)。
该标准为上海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提供了系统性、可操作的指导框架,助力构建科学、规范、温暖的康复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