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967.7-2025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7部分:雷电工程参数的计算
- 文件大小:396.46 KB
- 标准类型:综合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4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DB15/T 3967.7-2025《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第7部分:雷电工程参数的计算》主要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工程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中雷电工程参数(雷电日、雷电时、地闪密度、地闪强度、雷电流幅值/陡度、土壤电阻率)的计算,其他工程设计可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国家标准包括:
- GB/T 37047-2022(地闪密度总则)
-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 GB/T 17949.1-2000(土壤电阻率测量)
- GB/T 40621(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等。
3. 核心术语定义
- 闪电:云地或云间放电现象,包括地闪(云对地放电)。
- 雷电工程参数:涵盖雷电日(每日至少1次雷电)、雷电时(每小时至少1次雷电)、地闪密度(次/km²·年)、地闪强度(kA/km²·年)、雷电流幅值/陡度等。
- 雷电定位系统(LLS):通过电磁信号探测雷电时间、位置、极性的系统。
4. 数据收集要求
- 观测区域:覆盖项目范围及向外延伸(基线距离一半或10km范围)。
- 观测周期:至少10年完整数据,近5年需更新,间断不超过总时间跨度的20%。
- 数据来源:必须采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雷电定位数据。
5. 计算一般要求
- 地闪密度优先选用本文件计算结果与GB 50057雷暴日计算值的较大者。
- 网格划分需符合GB/T 37047-2022的精度要求(如网格大小、传感器基线距离)。
6. 雷电工程参数计算方法
- 雷电日/雷电时:基于网格统计,每个网格每日/每小时至少一次雷电为一个雷电日/时,区域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 地闪密度(公式1):网格法计算区域年均地闪次数与面积的比值,单位次/(km²·年)。
- 地闪强度(公式2-3):网格内雷电流幅值均值与面积的比值,单位kA/(km²·年)。
- 雷电流幅值/陡度概率分布:采用IEEE推荐公式(公式4-5),参数a、b需通过数据拟合确定。
- 土壤电阻率:按GB/T 17949.1测试,取最大值作为设计依据。
7. 技术意义
- 提供标准化雷电参数计算方法,确保工程防雷设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结合LLS数据与历史雷暴日数据,增强参数可靠性,适用于内蒙古高雷电风险区域的工程规划。
8. 配套标准
- 本文件为DB15/T 3967系列的第7部分,其他部分涵盖火电、水利、园区等特定工程的气候论证。
9. 实施要求
- 需注意术语的准确定义(如地闪与云闪区别)、数据时效性(近5年数据)、网格划分的合规性,以及计算方法的正确应用。
通过该标准,工程单位可系统评估雷电风险,优化防雷设计,降低雷击事故概率,提升项目的气候适应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