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
- 文件大小:639.48 KB
- 标准类型:综合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5-24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DB15/T 3891-2025《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主要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及实施要求,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生态系统的系统性监测,涵盖生物学、土壤、气象水文、环境及灾害等多维度指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5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
- 植被监测:HJ 1170(荒漠野外观测)、LY/T 1752(定位观测技术)。
- 土壤分析:NY/T 1121系列(土壤检测)、GB/T 32740(土壤长期监测)。
- 气象观测:GB/T 35221/35237(地面气象规范)。
- 灾害评估:GB/T 20483(荒漠化监测)。
3. 核心术语定义
- 荒漠生态系统:超旱生植被与干旱环境组成的自然系统。
- 关键指标:优势种、盖度、频度、凋落物、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剖面样品等。
4. 样地选择与样方布设
- 样地选址:
- 远离居民点(≥10km)、国境线(≥10km)、水体(≥2km)、道路(≥2km)。
- 面积≥100m×100m,需具有区域代表性。
- 样方设置:
- 灌木层:3个5m×5m样方(稀疏时可扩大至50m×50m)。
- 草本层:每个灌木样方内设3个1m×1m小样方。
5. 监测指标体系
5.1 生物学指标
- 植被特征:
- 物候期(返青、开花、结实、枯黄)每年监测4次。
- 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盖度、生物量)分旬或年度测定。
- 地上/地下生物量、碳通量(光合/呼吸作用)按生长期分旬监测。
- 动物调查:
- 土壤动物、昆虫、鸟类等种类和数量每5年调查一次。
- 土壤微生物:类别、数量及呼吸强度按国家标准方法测定。
5.2 土壤指标
- 地表状况:沙化、砾化、盐渍化程度年度监测;覆沙厚度、风蚀量逐月记录。
- 理化性质:
- 容重、机械组成、pH、有机质、全氮/磷等年度实验室分析。
- 分层取样深度:0-100cm(按发生层或固定深度)。
5.3 气象水文指标
- 常规气象: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湿度等逐日连续观测。
- 土壤参数:5-50cm深度的温度/水分逐日监测。
- 水文指标:地下水位逐旬监测,地表径流/渗漏量在降水后加测。
5.4 环境指标
- 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物、降尘量连续监测。
- 沙尘/沙丘:能见度、沙丘移动距离/方向、活动程度每季记录。
5.5 灾害指标
- 病虫害、气象灾害(如沙尘暴)的发生时间、范围及程度,通过入户问卷调查(附录B)和实地观测结合。
6. 野外监测技术方法
- 植被:样方内记录物种名、高度、盖度,收割法测生物量;物候期按《中国物候观测方法》执行。
- 土壤:剖面分层取样(0-100cm),实验室分析引用NY/T 1121系列标准。
- 气象:自动站连续观测,符合GB/T 35237规范。
- 灾害:结合遥感解译(HJ 1166)与实地核查。
7. 数据记录与存档
- 记录要求:详细记录时间、地点、环境参数、操作人员等信息,当日电子化备份。
- 附录工具:
- 规范性附录A:植物群落调查表(记录物种、盖度、生物量等)。
- 资料性附录B:灾害问卷调查表(涵盖草场变化、放牧方式、受灾情况)。
8. 实施周期与频次
- 高频监测:气象水文指标(逐日)、植被生长指标(分旬)。
- 低频监测:动物调查、土壤类型、种子库每5年一次。
9. 参考文献
- 包括《中国植被志》分类系统、物候观测方法、农业气象规范等学术与行业文献。
总结:本标准系统构建了荒漠生态系统的多维度监测框架,结合实地操作与实验室分析,强调数据的规范记录与长期存档,为内蒙古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