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JJF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陕) 125-2025 医用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辐射源校准规范

  • 文件大小:562.38 KB
  • 标准类型:计量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7-08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陕西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JJF(陕)125—2025

  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辐射源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Medical Mobile C-arm X-ray Radiation Source

  2025-05-14发布2025-11-14实施

  归口单位: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要起草单位: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参加起草单位: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

  商洛市计量测试所

  本规范由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

  辐射源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Medical Mobile

  C-arm X-ray Radiation Source

  JJF(陕)125-2025

  JJF(陕)125-2025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鲁曼君(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辛红(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付磊(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楚风(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郑捷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

  薛皓洁(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赵冠华(商洛市计量测试所)

  JJF(陕)125-2025

  I

  目录

  引言......................................................................................................................................(II)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1)

  3.1 术语................................................................................................................................... (1)

  3.2 计量单位.............................................................................................................................. (2)

  4 概述........................................................................................................................................ (2)

  5 计量特性............................................................................................................................... (2)

  5.1 空气比释动能率.................................................................................................................. (2)

  5.2 X 射线管电压.....................................................................................................................(2)

  5.3 辐射输出的质.................................................................................................................... (2)

  5.4 空间分辨力........................................................................................................................ (3)

  5.5 低对比度分辨率.................................................................................................................. (3)

  6 校准条件............................................................................................................................... (3)

  6.1 环境条件...............................................................................................................................3)

  6.2 测量标准及配套设备...........................................................................................................(3)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4)

  7.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4)

  7.2 空气比释动能率...................................................................................................................(4)

  7.3 X 射线管电压..................................................................................................................... (5)

  7.4 辐射输出的质..................................................................................................................... (5)

  7.5 空间分辨力......................................................................................................................... (6)

  7.6 低对比度分辨率................................................................................................................. (6)

  8 校准结果表达....................................................................................................................... (7)

  9 复校时间间隔....................................................................................................................... (7)

  附录A 低对比度分辨率模体技术要求....................................................................................(8)

  附录B 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9)

  附录C 校准证书内容及内页格式........................................................................................(111)

  附录D 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133)

  附录E 管电压相对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137)

  JJF(陕)125-2025

  II

  引言

  本规范依据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 1001-2011《通用

  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基础性系列规范文

  件进行制定。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JJF(陕)125-2025

  1

  医用移动式C形臂X射线辐射源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辐射源的校准。移动式G 形臂X 射线辐射源

  的校准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G 744-2004 医用诊断X 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

  JJG 1067-2011 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X 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

  JJG 1078 医用数字摄影(CR、DR)系统X 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

  GB 9706.103-2020 医用电气设备第1-3 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诊断X 射线设备的辐射防护

  WS 76-2020 医用X 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YY/T 0744-2018 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机专用技术条件

  IEC 61910-1:2014 医用电气设备辐射剂量文件第1 部分:放射成像和透视的辐

  射剂量结构化报告( Medical electrcal equipment-Radiation dose documentation-Part

  1:Radiation dose structured reports for radiography and radioscopy)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3.1 术语

  3.1.1 透视点片fluoroscopy spot image [YY/T 0744-2018-3.1]

  将采集到的多帧透视图像经叠加处理后获得的一幅图像(相对普通透视图像有更高

  的信噪比)。

  3.1.2 影像接收器image recepter [WS 76-2020-2.4]

  用于将入射X 射线直接转换成可见图像的设备,或转换成需要通过进一步变换才能

  成为可见图像的中间形式。

  3.1.3 焦点-影像接收器距离focal spot to image receptor distance;SID[WS 76-2020-2.11]

  JJF(陕)125-2025

  2

  有效焦点中心至影像接收器表面的距离。

  3.1.4 半价层half-value layer [GB9706.103-2020-3.27]

  当特定辐射能谱的X 射线辐射窄束通过规定物质时,空气比释动能率、照射量率或

  吸收剂量率减小到无该物质时所测量值一半的规定物质厚度。

  3.1.5 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 [WS 76-2020-2.24]

  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线对组测试卡影像中用目力可分辨的最小空间频率线对组。

  3.1.6 低对比度分辨率low contrast resolution

  可从一均匀背景中能分辨出来的规定形状和面积的最低对比度,用百分比表示。

  3.2 计量单位

  3.2.1 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单位及符号

  名称:戈[瑞]每分,符号:Gy/min。

  3.2.2 空间分辨力的单位及符号

  名称:线对每毫米,符号:lp/mm。

  4 概述

  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辐射源是指医用诊断和介入操作用的移动式C 形臂X 射

  线机所产生的X 射线束,它利用不同组织对X 射线的吸收系数不同的物理原理,对人

  体组织进行投射、摄影成像,并将所得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获得信息,以达到临床诊

  疗目的。

  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机主要由X 射线发生装置、移动式C 形臂机架、X 射线

  影像系统及手持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可水平、垂直、滑转、摆角等多角度和方位操作,

  有助于医生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按影像接收器不同可以分为:采用影像增强器的

  C 形臂X 射线机和采用数字平板探测器的C 形臂X 射线机。

  5 计量特性

  5.1 空气比释动能率

  在规定的条件下,透视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88 mGy/min。

  5.2 X 射线管电压

  在工作范围内,X 射线管电压相对误差不超过±10%。

  5.3 辐射输出的质

  JJF(陕)125-2025

  3

  辐射输出的质用半价层来表示,校准结果应不小于表1 的要求。

  表1 半价层

  管电压/kV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半价层/mmAl ≥1.5 ≥1.8 ≥2.1 ≥2.3 ≥2.5 ≥2.7 ≥3.0 ≥3.2

  注:对于其他电压条件下的半价层可以通过线性内插法获得。

  5.4 空间分辨力

  应不低于表2的要求。

  表2 空间分辨力

  影像接收器类型视野①/mm 空间分辨力/(lp/mm)

  影像增强器

  150 ≥1.2

  230 ≥1.2

  310 ≥1.0

  350 ≥0.8

  平板探测器

  200×200 ≥1.6

  300×300 ≥1.2

  300×400 ≥1.2

  400×400 ≥1.0

  注1:可根据C 形臂X 射线机说明书选择尽可能接近推荐值的视野对应的空间分辨力。

  注2:①影像增强器的直径或平板探测器的边长。

  5.5 低对比度分辨率

  透视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应不大于5.6%;透视点片和摄影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

  应不大于4.0%。

  注:以上技术指标不适用于合格性判别,仅供参考。

  6 校准条件

  6.1 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18~28)℃;

  相对湿度:30%~75%;

  大气压力:(800~1060)hPa。

  6.2 测量标准及配套设备

  JJF(陕)125-2025

  4

  6.2.1 诊断水平剂量计

  积分型电离室或半导体型剂量计,其校准因子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5.0%(k=2),其

  他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a)X射线管电压为(50~150)kV,能量响应变化不超过5.0%;

  b)重复性应不大于1%;

  c)年稳定性不大于2%。

  6.2.2 半价层测量仪

  自动半价层测量仪(直接测量法):相对误差不超过±10%。

  标准铝片(间接测量法):标准铝片的铝纯度应不低于99.9%,尺寸至少8cm×8cm,

  厚度误差不超过±0.1 mm。

  6.2.3 空间分辨力测试卡

  栅条铅当量应不小于0.1mm Pb,范围至少要满足0.6 lp/mm~5.0 lp/mm。

  6.2.4 校准用模体应符合附录A要求。

  6.2.5 非介入kV表

  测量范围(50~150)kV,相对误差不超过±2%。

  6.2.6 配套设备

  a)温度计范围:(0~50)℃,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5 ℃。

  b)气压表范围:(800~1060)hPa,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00 Pa。

  c)钢卷尺量程至少1m,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 mm。

  d)剂量性能模体厚度30cm,水模或有机玻璃板(PMMA)。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

  移动式C形臂X射线辐射源应标有制造厂、型号、出厂编号等清晰可见的铭牌标志,

  功能正常,C臂机架能正常调整和使用,图像无伪影。

  7.2 空气比释动能率

  用适当厚度铅板遮挡住影像接收器,将诊断水平剂量计探测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的

  中心,距影像接收器表面约30cm(有诊断床,可将探测器放置于诊断床上,直接用钢

  卷尺测量探测器与影像接收器外壳表面之间约30cm;若无诊断床,用30cm 性能模体置

  于影像接收器外壳上,探测器放置于性能模体上),探测器射线接受面与射线束垂直,

  JJF(陕)125-2025

  5

  设置SID 最小,使照射野小于铅板尺寸,影像接收器视野(FOV)设置为最大尺寸,选

  择适当器官程序,对于有自动透视条件的移动式C 形臂采用连续透视或最高帧率脉冲透

  视模式;对于无自动透视条件的移动式C 形臂,将管电压设为70 kV,管电流设为1 mA

  进行持续透视3 s 以上。当诊断水平剂量计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显示值达到最大稳定值时

  记录数据。

  在上述规定的条件下,至少重复测量3 次(每次测量前应将上一次测量结果清零后

  再进行),取其平均值,按公式(1)计算透视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k tp K  MN K (1)

  式中:

  K

  ——空气比释动能率,mGy/min;

  M——诊断水平剂量计测量3 次的平均值,mGy/min;

  Nk——诊断水平剂量计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校准因子,量纲为1;

  Ktp——非密封电离室型探测器温度、气压修正值。其计算见公式(2)

  ( )( )

  p

  K t 101.325

  293.15

  273.15

  tp 

  

   (2)

  式中:

  t——校准时室内温度,℃;

  p——校准时大气压,kPa。

  7.3 X 射线管电压

  将非介入kV 表的探测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中心,校准方法同7.2,探测器接受面

  与射线束垂直,选择适当器官程序,以自动曝光控制(AEC)或常用透视条件进行透视,

  或者常用摄影条件进行曝光,至少重复测量3 次,按公式(3)计算X 射线管电压相对

  误差。

  v 0  100 %

  

  

  i

  i

  V

  E V V (3)

  V E ——X 射线管电压相对误差;

  0 V ——X 射线管电压标称值,单位为千伏(kV) ;

  i V ——X 射线管电压3 次测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千伏(kV)。

  7.4 辐射输出的质

  JJF(陕)125-2025

  6

  7.4.1 直接测量法

  将自动半价层测量仪或多功能诊断水平剂量计(带有自动半价层测量功能)的探测

  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中心,校准方法同7.2,直接记录半价层读数。

  7.4.2 间接测量法

  诊断水平剂量计探测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中心,校准方法同7.2,曝光后记录空气

  比释动能率(初始值)。分别将不同厚度铝吸收片依次放在距探测器约1/2D 处(D 为

  X 射线管焦点至剂量计探测器表面中心的距离),X 射线管焦点、铝吸收片、剂量计探

  测器在同一轴线上,如图1。

  图1 辐射输出的质测量示意图

  1-X 射线管;2-吸收片(标准铝片);3-X 射线束;4-剂量计探测器

  用上述条件进行曝光,依次记录放置不同厚度铝吸收片时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直至

  测得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未加铝吸收片时的初始值的一半。用作图法或计算法计算出

  空气比释动能率等于二分之一初始值(无吸收片)时对应的吸收片厚度,该厚度即为曝

  光时X 射线管电压条件下的半价层。

  7.5 空间分辨力

  将空间分辨力测试卡放置在影像接收器的表面或最接近影像接收器表面的位置,并

  处于照射野中心位置,设置SID 最大,影像接收器视野FOV 最大,选择适当器官程序

  (普通剂量模式),以自动曝光控制(AEC)或常用透视条件进行透视,或者常用摄影

  条件进行曝光,记录其对应的X 射线管电压和管电流(或电流时间积),在显示器上调

  整窗宽窗位,直接读取能分辨的最大线对数。

  7.6 低对比度分辨率

  将低对比度分辨率模体放置在影像接收器的表面或最接近影像接收器表面的位置,

  调整照射野完全覆盖模体或使模体处于照射野中心位置,校准方法同7.5。在显示器上

  调整窗宽窗位使模体显示达到最佳状态,用目视法直接读取圆度清晰可见的最小深度的

  圆孔,其对应的百分比即为低对比度分辨率。

  JJF(陕)125-2025

  7

  8 校准结果表达

  8.1 校准结果处理

  经校准的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辐射源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应符合JJF

  1071—2010 中5.12 的要求,并给出各校准项目名称和测量结果以及扩展不确定度。校

  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见附录B,校准证书内容及内页(参考)格式见附录C。

  8.2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辐射源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按JJF 1059.1-2012 的要求

  评定,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见附录D、E。

  9 复校时间间隔

  建议医用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辐射源复校时间间隔不超过12 个月。

  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

  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

  JJF(陕)125-2025

  8

  附录A

  低对比度分辨率模体技术要求

  低对比度分辨率模体由铝(纯度≥99%)制成,厚度20 mm±0.05mm,直径100 mm。

  模体上圆孔直径为1.0 cm,孔深偏差不超过±0.02mm,具体数值如下:

  序号对比度(%) 孔深/mm 序号对比度(%) 孔深/mm

  1 16.0 3.2 11 2.2 0.44

  2 14.5 2.9 12 1.8 0.36

  3 12.5 2.5 13 1.6 0.32

  4 10.7 2.14 14 1.3 0.26

  5 8.8 1.76 15 1.1 0.22

  6 7.4 1.48 16 0.95 0.19

  7 6.8 1.36 17 0.75 0.15

  8 5.3 1.06 18 0.55 0.11

  9 4.4 0.88 19 0.35 0.07

  10 2.6 0.52

  注:低对比度分辨率模体也可以采用等效厚度的铜(纯度≥99%)制成,对比度范围为0.8%~6.0%。

  8

  JJF(陕)125-2025

  9

  附录B

  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客户名称证书编号

  设备名称校准地址

  型号/规格校准日期

  出厂编号制造厂家

  依据文件

  温度℃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hPa

  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

  名称编号测量范围

  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

  误差/测量不确定度度

  证书编号有效日期

  校准数据

  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

  2.空气比释动能率校准条件: kV, mA, s

  测量值/(mGy/min) 平均值M K

  mGy/min mGy/min

  不确定度:

  3.X 射线管电压校准条件: mA, s

  标称值/ kV 测量值/ kV 平均值/ kV 误差/%

  不确定度:

  4.辐射输出的质校准条件: kV, mA, s

  方法半价层

  □直接测量法mmAl

  □间接测量法k0= mmAl

  5.空间分辨力校准条件: kV, mA, s

  JJF(陕)125-2025

  10

  □影像增强器视野: □连续透视□透视点片□摄影

  □平板探测器视野: □连续透视□透视点片□摄影

  空间分辨力lp/mm

  6.低对比对分辨率校准条件: kV, mA, s

  □连续透视□透视点片□摄影

  低对比度分辨率%

  校准员: 核验员:

  JJF(陕)125-2025

  11

  附录C

  校准证书内容及内页格式

  C.1 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送校单位的名称;

  f) 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 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

  期;

  h) 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 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 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k) 校准环境的描述;

  l) 校准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o)校准结果仅对校准对象有效的声明;

  p)未经校准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校准证书的声明。

  JJF(陕)125-2025

  12

  C.2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参考格式)

  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

  2.空气比释动能率校准条件: kV, mA, s

  空气比释动能率不确定度

  3.X 射线管电压校准条件: kV, mA, s

  标称值/kV 测量平均值/kV 相对误差/%

  不确定度:

  4.辐射输出的质校准条件: kV, mA, s

  半价层/ mmAl

  5.空间分辨力校准条件: kV, mA, s

  □影像增强器视野: □连续透视□透视点片□摄影

  □平板探测器视野: □连续透视□透视点片□摄影

  空间分辨力/ (lp/mm)

  6.低对比对分辨率校准条件: kV, mA, s

  □连续透视□透视点片□摄影

  低对比度分辨率/%

  JJF(陕)125-2025

  13

  附录D

  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D.1 概述

  用适当厚度铅板遮挡住影像接收器,将诊断水平剂量计探测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的中心,

  距影像接收器表面约30cm(有诊断床,可将探测器放置于诊断床上,直接用钢卷尺测量探测

  器与影像接收器外壳表面之间约30cm;若无诊断床,用30cm 性能模体置于影像接收器外壳

  上,探测器放置于性能模体上),探测器射线接受面与射线束垂直,设置SID 最小,使照射

  野小于铅板尺寸,影像接收器视野(FOV)设置为最大尺寸,选择适当器官程序,对于有自

  动透视条件的移动式C 形臂采用连续透视或最高帧率脉冲透视模式;对于无自动透视条件的

  移动式C 形臂,将管电压设为70 kV,管电流设为1 mA 进行持续透视3 s 以上。当诊断水平

  剂量计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显示值达到最大稳定值时记录数据。在上述规定的条件下,至少重

  复测量3 次(每次测量前应将上一次测量结果清零后再进行),取其平均值,按公式(D.1)

  加以修正计算最终得出透视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D.2 测量模型

  k tp K  MN K (D.1)

  式中:

  K

  ——空气比释动能率,mGy/min;

  M——诊断水平剂量计测量平均值,mGy/min;

  Nk——诊断水平剂量计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校准因子,量纲为1;

  Ktp——非密封电离室型探测器温度、气压修正值。其计算见公式(D.2)

  ( )( )

  p

  K t 101.325

  293.15

  273.15

  tp 

  

   (D.2)

  式中:

  t——校准时的室内温度,℃;

  P——校准时的大气压,kPa。

  公式(D.1)和(D.2)合并可建立数学模型:

  293.15

  1 101.325

  k K  M  N  T  p   (D.3)

  式中T 为热力学温度,T=273.15+t。

  JJF(陕)125-2025

  14

  该数学模型中,各输入量互不相关,灵敏系数分别为1、-1。

  D.3 相对合成不确定度

  各输入量彼此独立,无相关性,所以该数学模型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 ) ( ) ( ) 2 ( )

  rel

  2

  k rel

  2

  rel

  2

  crel rel u  u M  u N  u T  u p (D.4)

  D.4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主要来源:诊断水平剂量计读数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诊断水平剂量计校准因子引

  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温度、气压修正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D.5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D.5.1 诊断水平剂量计读数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D.5.1.1 剂量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按规范7.2 要求进行曝光,重复测量5 次,用极差法(极差系数c=2.33)计算单次测量

  值的实验标准偏差(si),测量数据见表1。

  表D.1 剂量计测量结果单位:mGy/s

  测量次数1 2 3 4 5 平均值M si

  测得值0.1132 0.1122 0.1125 0.1135 0.1123 0.11274 5.6×10-4

  5 次测量平均值M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100% 0.22%

  5

  i

  rel-1  

  

  

  M

  u (M) s

  剂量计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辨力为0.00001 mGy/s,则由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

  量:

  100% 0.01%

  2 3

  0.00001

  rel-2  

   

  

  M

  u (M)

  D.5.1.2 剂量计放置位置偏离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校准时剂量计探测器距影像接收器表面约30cm,实际操作中影像接收器表面有一层外

  壳,且影像接收器前需铅板遮挡,根据经验估计,放置位置偏离误差不大于±5 mm,以三角

  分布估计,则引入的不确定度

  100% 0.68%

  30 6

  0.5

  rel-3  

  

  u (M)

  14

  JJF(陕)125-2025

  15

  D.5.1.3 X 射线散射影响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X 射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探测器下面的光栅会散射引起误差,按经验估计引入的误

  差不超过2.5%,按均匀分布估计,则其引入的不确定度

  1.44%

  3

  2.5%

  rel-4 u (M) 

  D.5.1.4 上述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互不相关,合成后即为剂量计读数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u(M) u (M) u (M) u (M) u2 (M)

  rel-4

  2

  rel-3

  2

  rel-2

  2

  rel rel-1    

  D.5.2 剂量计的校准因子Nk 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由剂量计上级溯源证书可得校准因子Nk 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rel=3.3%(k=2),则:

  1.65%

  2

  3.3%

  rel k u(N ) 

  D.5.3 温度修正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由上级溯源证书可得温度的扩展不确定度U=0.2℃(k=2),则环境温度计引入的不确定

  度u1(t)=0.1℃ 。温度计分辨力为0.1 ℃,以均匀分布估计,则温度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

  u2(t)=0.029℃。将两个分量合成,则温度修正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 ) (2 ) (2 ) 0.10(4 ℃)

  1 2

  u t  u t  u t 

  本次测量时环境温度为21.5℃,对应的温度修正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100% 0.04%

  273.15 21.5

  ( )

  rel  

  

  u(T) u t

  D.5.4 气压修正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本次测量时的气压为96.3 kPa,测量过程中气压误差为±0.2 kPa,假设为均匀分布,则:

  100% 0.12%

  96.3 3

  0.2

  rel  

  

  u(p)

  D.6 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见表D.2。

  表D.2 透视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序号符号不确定度来源概率分布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备注

  1 urel-1(M) 剂量计测量重复性引入正态分布0.22%

  urel(M)

  2 urel-2(M) 剂量计分辨力引入均匀分布0.01%

  3 urel-3(M) 剂量计放置位置偏离引入三角分布0.68%

  4 urel-4(M) X 射线散射影响引入均匀分布1.44%

  5 urel(Nk) 剂量计的校准因子引入正态分布1.65% /

  6 urel(T) 温度修正引入均匀分布0.04% /

  7 urel(p) 气压修正引入均匀分布0.12% /

  JJF(陕)125-2025

  16

  D.7 合成不确定度

  由公式(D.4)计算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 ( ) ( ) 2 ( ) 2.31%

  rel

  2

  k rel

  2

  rel

  2

  crel rel u  u M  u N  u T  u p 

  D.8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则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4.6% rel c rel U  k u 

  JJF(陕)125-2025

  17

  附录E

  管电压相对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E.1 概述

  将非介入kV 表(以下简称标准器)的探测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中心,校准条件及方法

  同D.1,探测器接受面与射线束垂直,选择适当器官程序,以自动曝光控制(AEC)或常用

  透视条件进行透视,或者常用摄影条件进行曝光,至少重复测量3 次,按公式(E.1)计算X

  射线管电压相对误差。

  E.2 测量模型

  v 0  100 %

  

  

  i

  i

  V

  E V V (E.1)

  V E ——X 射线管电压相对误差;

  0 V ——X 射线管电压标称值,常数,单位为千伏(kV) ;

  i V ——X 射线管电压测量平均值,单位为千伏(kV)。

  E.3 合成不确定度

  该数学模型中,由于X 射线管电压标称值为常数,则不确定度引入量主要来源于标准

  器测量值,灵敏系数为:

  2

  ( ) 0

  i

  i V

  c V   V

  合成不确定度:

  ( ) ( ) [ ( ) ] ( ) rel

  0

  2 rel

  0

  i

  i

  i i

  i

  c i i u V

  V

  u V V V

  V

  u  c V u V   V   (E.2)

  E.4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主要来源:标准器读数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标准器最大允许误差引入的相对标准

  不确定度。

  E.5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E.5.1 标准器读数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E.5.1.1 被校设备管电压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按规范7.3 要求进行曝光,重复测量5 次,用极差法(极差系数c=2.33)计算单次测量

  值的实验标准偏差(si),测量数据见表1。

  JJF(陕)125-2025

  18

  表E.1 标准器测量结果单位:kV

  测量次数1 2 3 4 5 平均值si

  测得值67.96 67.89 67.92 67.90 67.93 67.92 0.03

  5 次测量平均值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100% 0 .02 %

  5

  i

  rel -1  

  

  

  i

  i V

  u (V ) s

  E.5.1.2 标准器读数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器管电压分辨力为0.01 kV,则由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100% 0 .01 %

  2 3

  0.01 rel - 2  

   

  

  i

  i V

  u (V )

  E.5.1.3 标准器放置位置偏离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时标准器探测器距影像接收器表面约30cm,实际操作中影像接收器表面有一层外

  壳,且影像接收器前需铅板遮挡,根据经验估计,放置位置偏离误差不大于±5 mm,以三角

  分布估计,则引入的不确定度:

  100% 0.68%

  30 6

  0.5 rel -3  

  

  u (V )  i

  E.5.2 标准器最大允许误差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由规范可知标准器最大允许误差为±2%,则:

  1.15%

  3

  ( ) 2% rel - 4   i u V

  E.6 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见表E.2。

  表E.2 管电压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序号符号不确定度来源概率分布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1 u (V ) rel -1 i 测量重复性引入正态分布0.02%

  2 u (V ) rel - 2 i 标准器读数分辨力引入均匀分布0.01%

  3 u (V ) rel -3 i 标准器放置位置偏离引入三角分布0.68%

  4 u (V ) rel - 4 i 标准器最大允许误差引入均匀分布1.15%

  E.7 合成不确定度

  JJF(陕)125-2025

  19

  由公式(E.2)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 ( ) ( ) 2 ( ) 1 .38 %

  rel - 4

  2

  rel -3

  2

  rel - 2

  2

  rel -1

   0     i i i i

  i

  c u V u V u V u V

  V

  u V

  E.8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

下载说明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